聊城大学师生线上培训新疆教师国家通用语言

“文化润疆”工程架起友爱桥梁

20210527期来自:大众日报

“量身打造”创新型教学模式

□ 本报记者 王原本报通讯员 王黎

从山东聊城到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超过4300公里,一场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跨越千里山河,一条条网线架起了活力四射的课堂,把聊城大学师生和新疆中小学教师连接了起来。

日前,由山东援疆资金支持,聊城大学文学院集聚优秀师资力量,对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约880名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提供线上培训。麦盖提县师训科主任穆兰说:“新疆老师学习普通话有难处,聊城大学教师从常用字发音开始纠正,再到词语及句子的纠正,从细微之处着手,尽心尽力在教。我代表学员表示深深的感谢!”

“亚克西迷塞斯!”(维语“你好!”)聊城大学教师常俊之一声真挚的问好,开启了一节专题讲座的序幕。常俊之在中央民族大学获得民族语言学博士,对新疆当地语言有一定的研究。他课前认真分析了维吾尔语的语音特点,通过两相比较,耐心向学员讲解普通话的发音原理。

据了解,聊城大学文学院拥有“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师资力量优越。学院教师邢梅萍是语言文字培训的资深专家,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从事语言教学30多年。学院教师冯静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评员,教学管理经验非常丰富。为保障每位新疆教师都有充分的语言练习和有效指导,聊城大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大班专题讲座和小班授课结合的方式。邢梅萍等三位教师负责制订培训计划、练习材料,布置语言练习方案和作业。学生组成的教学助理团队,每人指导8位新疆学员,负责每天的讲解、示范,并负责检查学员提交的作业,找出每个人的易错点,然后“一对一”教学,确保每位新疆教师都有“量身打造”的小课堂教学辅导。

课程结束时,每位学员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语言学习档案”,记录了学员每天的进步。一位参加培训的新疆教师说:“这次培训方法很适合我,感觉收获特别大。”

“5+2”“白+黑”教学研讨

“一对一”指导的培训方案确定后,一个大难题就摆在聊城大学文学院教师的面前:聊城大学优秀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教学助理队伍,认真、热情,但欠缺教学经验。为此,老师们先对教学助理开展了教学培训。除了普通话教学内容培训之外,教态、教姿,沟通的技巧和礼貌,也都一一叮嘱。

培训正式开始之后,聊城大学文学院教师和教学助理进入了“5+2”“白+黑”的工作模式:上午,老师们开教研会,确定学习方案。给教学助理开课前辅导会,布置教学内容,详解教学要点。下午,教学助理在备课之后,开始在小课堂讲课,老师们一人轮流盯十几个小班,在线上旁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联系教学助理改进。晚上,老师们和教学助理开会,总结一天的教学情况,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解答教学助理的疑问,也让教学助理分享他们自己的“教学小妙招”。大会之后,老师们再开小会,讨论总结当天教学情况,随时更新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一忙就到深夜。

通过每天的课后研讨,聊城大学师生一起总结出了“师徒教学法”“经历分享法”和“因材施教法”等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前后两期一共90多名教学助理,也顺利地从学生身份切换到了“老师”。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