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滨城区秦皇台乡———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农业转型农民增收

20210525期来自: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 斌 李剑桥本报通讯员 李荣新 张永滨

清晨6点,旭日东升,在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段李村村北,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食用菌大棚反射着朝阳,格外醒目。段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准时来到棚里,和工人们一起采摘蘑菇,然后进行挑拣,并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食品箱里,运往市区的超市和市场。

去年段李村借助中央扶持资金,依托滨州市福哲思蕈菌有限公司的蘑菇种植技术、销售服务等,和秦皇台乡东石营村等其他4个村建起了10个蘑菇种植大棚。“食用菌项目占地11.26亩,总投资300余万元,除了10个种植大棚,还配备加工、包装车间。大棚归村集体所有,由秦皇台乡、5个村集体、滨州市福哲思蕈菌有限公司等三方协作运营,我们村里有两个大棚种着平菇。”李明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秦皇台乡坚持组织统领,由乡党委负总责,5个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合作社,并成立联合党支部,在此基础上成立协创联和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了村企融合发展。

李明介绍,目前预计一个棚收入可达4万元左右。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大棚蘑菇种植也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

近年来,秦皇台乡一直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村集体和群众增收的切入点,在支持合作社流转土地的同时,积极培育爱农村、懂农业、会生产的种植大户,并通过与农业服务企业合作,实行农业生产全程托管,为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收储销售等服务。“我们以蘑菇种植基地为龙头,计划发展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100亩,合作社社员种植大棚400个,年生产能力1200吨,打造‘食用菌种植先行试验区’。”秦皇台乡党委书记姬晓龙介绍。

5月18日,在秦皇台乡瓦屋张村滨胜隆丰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西瓜大棚里,瓜农们正在忙着培土、浇水、施肥。“去年,我种了4个大棚,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收入还算可以。今年种得早,预计收入会比去年好很多。”正在大棚里忙碌的尹新荣高兴地说。

秦皇台乡有着上百年的西瓜种植历史,素有“西瓜之乡”美誉。去年,在秦皇台乡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瓦屋张村成立了合作社并建设了“秦台”牌大棚富硒小西瓜种植项目,引进日本进口的最新品种瓜苗,将西瓜产业的重心转向品质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

“与去年相比,今年我们增加了6个大棚,合作社现有18个大棚,占地45亩。除了种植西瓜,合作社还在其中的一个大棚里种植了蔬菜,探索推广‘西瓜+辣椒+其他蔬菜’的一年三熟轮番种植模式,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保证了种植户的收益。”瓦屋张村党支部书记张利滨介绍。去年夏天,滨胜隆丰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富硒小西瓜就销售了13万斤,销售收入近30万元。

寨里孙村的孙长永早年一直在外经商,在了解到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后,回乡流转土地4000多亩,并成立了农乐种植合作社。侯北村的王鲁梅家有20多亩地,自从把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她和丈夫就一起到企业上班,每月收入7000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承包费,一年的收入比种地要高很多。

据姬晓龙介绍,目前秦皇台乡已有42户种植大户流转土地13000亩,土地种植、生产托管17000多亩。“通过组织联建、治理联抓、产业联兴,解决了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村小、村弱、村散的问题,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探索建立‘农户土地+党支部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以土地流转为切入口,促进区域土地集中高效经营,拓宽村集体和农民的增收渠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