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深观察

20210525期来自:大众日报

深刻认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战略意义

隔 展宝卫

隔沈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山东土地发展集团在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对农村生态全域优化布局、对田水路林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解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事关长远、牵动全局。提升政治站位是做好工作的重大思想动力,首先应该从战略层面来深刻认识这项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以“生态为基、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进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其中的核心要素是生态修复,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落实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实际行动。土地综合整治旨在形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的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工作格局,是将土地要素和生态要素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要素的整合和优化。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保护了基本农田、保护了耕地,在现有的基础上还新增了耕地。这是切实落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一项实际行动,是对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布局的有力抓手。在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农用地、低效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修复,对高标准农田进行连片提质建设,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集中盘活,对地方特色产业进行充分挖掘,综合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从这个角度理解,在山东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四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既是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一个体系组成,也是改善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选择。从工作的出发点看,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人口由分散向集聚转变,借助公共空间的治理模式,建造出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农村社区,实现农村人口的生态化居住和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五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政治需要。现在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外出务工的青年越来越多,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方面老龄化问题更是突出。从城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看,未来20年这些村庄很可能就不存在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作为百年大党,如果没有发展好农村,没有保留住村庄,就会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这些重大意义有着深刻的、深远的影响。

科学理解和把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内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全空间、全要素、全周期的特点,使分散的、区域性的土地整治具备了全局性的战略支撑力、经济发展的内生驱动力、生态价值的社会传播力。实践中,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系统思维来抓好落实。

做好试点工作,要深刻理解、把握好里边的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全域”,带有整体性。全域指的是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开展项目作规划时,在布局村庄、研究生态上让老百姓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就要带有整体性,山山水水都得考虑、方方面面都要涉及。

第二个关键词是“全域土地”,带有针对性。是以土地要素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要在确保红线、底线的前提下,研究土地的合理利用、集约节约和合理开发问题。

第三个关键词是“综合整治”,带有全要素性。涉及到山水林田湖草整个自然生态,打造生态环境生命共同体。当然,还包括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村庄布局等方面。

第四个关键词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有系统性。就是要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这是个系统工程,所以必须系统地谋划。向深处理解,这个系统工程还体现了城乡一体化融合,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一产、二产、三产的“三产”融合,以及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配套又存在一定难度的民生事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三难”融合等等。

第五个关键词是“试点”,带有创新性。耕地红线是不可突破的底线。在红线之下、底线以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在探索中推进、在创新中发展,要探索体制机制问题,要研究路径方法问题,也可以创新政策集成。

辩证分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系统梳理、分析集团正在推进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有以下五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规划问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要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实现特色化发展。集团的辉渠镇试点项目,为了做好规划,项目组的同志们跑遍了200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进村入户、访谈调研、搜集资料。规划除了思考如何统筹推进外,还要重点考量民生事业的布局,如何把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变成现实。

政策问题。政策包括三种:第一是现有的政策,第二是间接性的政策,第三是创新性的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政策的灵活性就在于它的动态性变化。要结合试点推进,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创新性地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政策。

投资收益问题。山东土地发展集团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的“六大基本路径”之一,就是本着效益平衡的大账算。集团不是纯市场化的投资主体,还肩负着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使命,肩负着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同时还面临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所以账要算好,算大账、算长远账,这既是投资收益问题,也是原则性问题。

群众利益问题。国有企业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担当、有态度。但集团在群众工作上有严格要求:第一不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但是要帮着地方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这是一个基本态度;第二有底线,如果在群众工作上有些方面难做,集团宁肯多拿出一些成本来,也要帮助地方党委政府把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利益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得把好事办好。

程序性问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规划和方案必须按程序向上级报备、报批,逐步实施。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来推进。

多内容,请扫码关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推进和实现其整个体系的绿色化,对于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确定的年度重点任务之一。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订碳达峰行动方案。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推进和实现其整个体系的绿色化,对于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和山东“十四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对山东而言,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既是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推动山东省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山东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以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山东省逐步探索绿色金融,加快体系建设步伐,积极创新如固废贷、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可再生能源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专项产品。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绿色信贷余额4903.37亿元,同比增长25.89%,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3.09个百分点。青岛银行等6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230亿元,发行主体数量和金额均居全国第二。绿色票据再贴现累计投放15.6亿元。威海市启动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

尽管山东省绿色金融发展初显成效,但与江浙粤等先进省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一是绿色信贷规模差距较大。截至2019年末,山东省绿色贷款余额为2797亿元,仍远低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二是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力度不够。山东省尚未出台绿色金融发展具体实施意见,未对组织领导、责任分工、政策扶持、配套体系等作出明确安排,无法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三是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山东省尚未建立绿色信息共享平台、认定标准及绿色项目库,导致信息搜集、甄别、使用及监控成本较高。四是绿色金融供给不足。山东省未进入第一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大多数银行业机构缺乏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实施方案、专门部门及专营机构,产品创新较少。此外,山东省仅在青岛有排污权交易小规模试点,缺乏价值发现、抵押登记、评估认证、事后处置体系等配套体系,绿色权益无法有效纳入抵质押品范围。同时,山东省未被列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不具备开办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的条件。

近年来,我国逐步探索出“自上而下”有效推动与“自下而上”改革创新相结合的绿色金融发展总路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江浙粤等省份借助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先行先试的优势,不断细化完善顶层政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出值得借鉴的经验。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山东省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统筹构建全省绿色发展体系,强化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力撬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绿色新动能、节能环保等领域,为全省加快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要把绿色金融作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现代化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力争将全省纳入第二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争取中央监管部门政策支持,适当降低绿色金融资产的风险权重,鼓励省内金融机构释放资本金,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探索对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MPA考核,增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业务的积极性。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撬动更多资源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用好绿色发展基金,通过贴息、担保、补贴等对绿色投资的环境效益外部性进行风险补偿。积极引导省内金融机构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营管理中,制定符合山东省特点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完善绿色金融信用信息体系。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绿色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环保处罚、环境评价等企业环境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引入绿色评级与认证机构、环境咨询公司、数据服务商等第三方机构,形成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企业强制信息披露和第三方机构评估评级三者互为补充、互相印证的绿色金融数据信息体系,持续提升市场透明度。

加快建立地方绿色金融标准。明确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整合统一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标准,建成具有山东省特色、便于复制推广、具有国际前瞻性的绿色标准体系。通过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共同努力,构建山东金融业绿色发展行动准则,引入国际国内第三方专家机构,定期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和标杆项目,引导省内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加入“赤道原则”等组织,遵守ESG原则,提升金融品牌价值。

全面推进环境产权制度建设。加快碳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形成碳交易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探索完善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的确权、保护和交易制度,允许企业把节省下来的排放额度在特定市场交易,通过“政府创造、市场运作”的制度安排,使企业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转化为利润,并为开展排污权质押贷款、碳金融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创造条件。

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鼓励绿色金融产品或模式创新,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利用好绿色发展市场化机制和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推动光伏贷、合同能源管理、环保贷、碳配额质押、碳理财、排污权质押、绿色结构性融资、绿色债券、绿色ABS、绿色基金等新兴产品和服务,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个性多元的金融解决方案。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将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先进信息科技与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探索实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化运作、批量化推广、专业化经营,降低业务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积极参与区域性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特别是与东北亚、东盟国家的绿色金融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完善体制、引进技术、加强创新。积极构建碳交易等区域性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省内绿色金融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化倡议、G20绿色金融行动计划以及中欧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等国际合作,提升区域性绿色发展和碳中和话语权。

(作者单位: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隔 王慧艳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