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产业主导地位点燃企业创造激情

济宁:三个“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524期来自:大众日报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崛起的强力引擎,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5月21日,济宁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了“激发创新活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进一步凝聚“大抓创新、大抓产业”发展共识;进一步秉持“服务企业、企业至上”工作理念,让真诚、包容、温暖成为创新创业“最优环境”;进一步点燃企业创造激情,让企业家“站C位、当主角”,合力开创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坚,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持续升级,让济宁的企业在技术上真正有话语权。

下一步,济宁计划从搭建好企业创新载体平台、完善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好企业创新的人才高地等三个维度强势攻坚。瞄准省级乃至国家级层面,打造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等“三类创新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抢占创新发展的风口,掌握科技竞争的主动权,并积极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高质量专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家门口实现转化应用;探索关键技术“全球揭榜”引才机制,大力引进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实行重点企业引才“配额制”,纳入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计划予以支持,优先适用科研经费“包干制”,在创新人才的吸引上不问“出身”、无问西东,创新赛道向每个人敞开。

创新的主体在企业,服务的主体在政府。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济宁将进一步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在着力激发企业家创新求变热情的同时,为企业逐浪市场当好坚强后盾。

济宁将实施“五大工程”:启动实施“企业攀登”工程,让“想发展、敢争先、勇攀登”的企业勇立潮头;加快实施“十百千”技改工程,推进以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深度推进“企业上市”工程,对上市后备企业和初步具备上市条件企业,“一企一专班、一对一辅导”;启动“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和人才团队”工程,量身定做涉企服务,真正实现“院内的事企业办、院外的事政府办”;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不打折扣地落实好“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25条”“优化关心关爱企业家10条”等政策措施。

“全市上下都要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强烈责任感,用心用力用情为企业搞好服务,全力打造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的最优环境。”林红玉表示,环境就是生产力。济宁将以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示范区为目标,全面推行“一次办好”,市县发改、行政审批、大数据等部门要对各类手续办理流程再改造、环节再归并、时限再压缩,对企业服务事项“全公开、全上网、全透明、全公示”,努力打造事项最少、效率最高、时限最短、流程最简的一流环境,让“跑一次”为上限、“不用跑”为常态。

会上,济宁还出台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意见》等3项新政,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不断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企业争当勇立时代潮头的“领跑者”。

□ 本报记者 高峰 孟一 王浩奇

“十三五”时期,广大企业艰苦创业、敢打敢拼,为济宁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因煤炭而兴的济宁开始逐步褪去黑色的“外衣”,建成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专用汽车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去年,济宁全市1852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46亿元,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家,越来越多的强企汇聚在一起,构筑了多个极具竞争力的强势产业;与此同时,济宁企业积极投身改革创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4家,先后涌现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20家,“瞪羚企业”49家,迸发出愈发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济宁迈出了扎实有力的步伐,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今天的济宁,正站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区域经济布局重塑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速地方产业布局重构的“十字路口”,如何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抓住新产业、增添新动能,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济宁的回答是:唯有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扎扎实实把每个产业做大做强。

在举全市之力突破重点产业的明确目标下,济宁将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文旅产业、现代农业产业、现代服务业列为“核心战场”,明确优势和短板,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方案、逐个展开突破。

以制造业为例,当前制造业依旧是济宁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急需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升级、汇聚制造强市的底气。济宁将通过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改造,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橡胶制品、造纸及纸制品、新型建材、煤炭产业等济宁优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巩固壮大,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数字赋能实践,以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为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形成更具竞争力的“231”产业集群,济宁还将在强化大项目支撑和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市级统筹的前提下,精心绘制完善关键产业链图谱,加快研究出台产业链招商政策,全力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合一,全面推进“群长+链长制”,重点突破十大有基础、有前景、可爆发式增长的产业链,形成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信息技术500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医药产业2个400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300亿级产业集群。

把产业发展推向更高层级,离不开革故鼎新的紧迫感和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坚定决心。“科技创新是济宁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的最强跳板。”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表示,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政企联动、合力攻

□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杨国庆 报道

曲阜市以企业攀登工程为抓手,对圣阳、东宏、天博、晶导等龙头企业精准培育、重点扶持,带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