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化转型率先在渠道和生态圈寻求突破

20210519期来自:大众日报

□ 王爽

近年来,随着科技公司的跨界冲击,特别是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微信支付”的异军突起,通过“第三方支付”与场景融合,银行的支付功能逐渐被挤到后端。尤其是今年初人民银行抛出“数字人民币”后,让整个银行业日益感到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纷纷强力推进“金融科技”赋能,即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大数据整合、物联网场景融合等,以此重塑金融价值链和金融生态。

纵观各大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渠道和生态圈的构建上。这是因为,近年来银行的线下网点客户量越来越少,有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务离柜率为90.88%;但与此同时,手机银行App的点击率偏低,网银渠道个人客户也很少触及。

一切现象表明,精准营销、有的放矢是银行渠道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像有些银行提出利用大数据构建“银行智能大脑”,通过建立数据管理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建模分析,然后将结果定论直接传送给银行的“四肢”——— 渠道,实现精准营销。如现在常说的用户画像,原来客户在银行的分类是根据存款规模,现在利用大数据可以对合规渠道取得的客户出行方式、金融需求、上网特征等非金融特征进行智能化分析、找到更多潜在的优质客户。有的银行则为提高网点营销精准度,把每个网点3公里以内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有多少家店铺,多少人流量、车流量、车型价位等,再通过机器学习、建模分析,量化成定性结果(自动计算优质客户数量、匹配什么产品)传送给支行网点,甚至直接把数据做成“热力图”实时发送。

在渠道的终端,未来会出现“数字客服”。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已经有了第一位数字银行家Cora。如果你去找她办理金融业务,她会识别你的脸、叫出你的名字、知道你的个性和喜好、记住你上次和她说的话,永远带着迷人的微笑,成为让你全心信赖的银行顾问。

在数字生态圈上发力转型,是基于银行在生态场景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很少有行业能像银行一样同时拥有包括B端(企业)、C端(个人)、G端(政府)、F端(金融)等丰富的客户类型。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打造自己的App平台,搭载水、电、燃煤、ETC、加油卡、校园卡等,提供线上线下各种生活场景的充值、缴费服务,以期通过无感化支付,融入社会生活圈。为实现多种优势和业务领域的互补,银行还与科技公司展开全面合作,如工行与京东、农行与百度、中行与腾讯、建行与蚂蚁金服等。

作为融入生态圈的技术支撑,银行开始打造API的“开放式银行”平台,把现有的业务、产品和服务通过技术打造成一个个模块,像组装积木一样嵌入或提供给第三方使用。

可以想象一下未来旅游的样子:游客通过从银行服务号获取合作景点文字、图片、视频、游客VLOG等信息,使用银行积分兑换,运用人脸支付购买优惠门票。游客到达景区后,通过边缘计算节点的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等服务认证进入景区停车、通过验票闸机进入景点。游客在景区使用5G消息与景点服务交互,借助5G消息群发、LBS位置等服务实现景点指引、项目消费、演出播报等功能。银行为景点提供园区管理、票务管理等云服务。通过票务管理后台将票务流水及优惠情况报送政府,实施监管数据报备与优惠补贴申请等过程。最后,通过费用清分系统实现政府、商家、景点之间的费用清算,从而达成多方共赢。

(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段艳对此文亦有贡献)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