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脱贫攻坚题材长篇文学创作成果小记

20210608期来自:吉林日报

— —

本报记者 李梦溪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这几年的扶贫奋斗路上,我省作家也毅然投身其中,用他们深入泥土的脚、贴近人民的心和手中的笔,发出了文学的强音,表现了作家心系苍生的担当和火热的济世情怀。最终,5部优秀作品《出泥淖记》《风吹稻浪》《扶贫笔记》《暴马丁香》《大步向前》出版面世。它们从多角度展现了作家的视野和笔触,提供了诸多不可多得的、有价值的思考。它们各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出版后受到多方关注。其中,任林举的长篇报告文学《出泥淖记》入选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在2020年第9期《中国作家》(纪实版)头题发表,经中国作协统一组织被译为英文出版。王怀宇的长篇小说《风吹稻浪》在2021年第2期《中国作家》全文发表,被中国作协主编的《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一书收录。张伟由于在中国作协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中成绩突出,中国作协授予“先进个人”荣誉。这5部在扶贫主题创作上取得的最新成果,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真诚记录,亦在我省的文学史上留下了亮丽一笔。

长篇报告文学《出泥淖记》主要以乡镇基层干部、群众以及驻村工作队为书写对象,通过曲折、复杂的扶贫故事,反映了扶贫干部给农村工作带去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气象,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脱贫攻坚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任林举为了写好这部作品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采访,走遍了全省的大部分贫困县,接触了解约200人,重点访谈了60多人。他把“贫困”这一困扰人们几千年的状态称为“泥淖”,由此把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成就取作书名《出泥淖记》。《出泥淖记》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任林举充分发挥了散文写作的独特优势,在语言的考究锤炼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体现了一种大局和大情怀。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曾评论《出泥淖记》,“它表现的重点是人的精神要素。因此,《出泥淖记》不是一般的脱贫攻坚的‘物’记,而是一部关于这一题材的具体细微的‘人’志。”这是任林举此次主题写作的优秀品格,其实,“人”也是他深人基层后对扶贫问题核心的思考。正如作品里的人物所说:“要想彻底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绝不能仅限于物质上的接济和帮扶,最重要的是要把历史的积怨平息掉,把尖锐的矛盾消灭掉,把人心‘拢’起来,把村民们向好、向善、向上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

长篇小说《风吹稻浪》讲述的是以江春燕、郑大民、吕文龙等青年在白鹤村白手起家创业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气质不凡、个性彰显、形象迥异的小人物。他们通过乡村剪纸、农民绘画、运用新型科技改造盐碱地种有机水稻、开发各种养殖业以及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精心谋划,一点点提升了乡村人的文化品位,一步步夯实了农民创业致富的根基。作品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间东北农村大地的全景风貌,反映了边远乡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巨大而根本的变化。《风吹稻浪》不仅书写了贫困的白鹤村坎坷的物质脱贫,更书写了他们艰难的精神脱贫。尤为可贵的是,主人公不仅追求共同致富,而且全力呼唤和提升乡村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评论家胡平撰文评论《风吹稻浪》最大特色是写得真切而平实,处处显出生活的本色。主人公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也真实可感,使人共鸣。小说中诸多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保留着偏远乡镇民众的可贵品质——纯真和朴实。作者不仅通过这种刻画凸显了那些农民的纯朴善良,也流露出对故土乡亲的欣赏和钟情。6月2日,作家王怀宇的《风吹稻浪》《血色草原》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部关涉世间万物的生命史诗和安魂曲。”

张伟的长篇报告文学《扶贫笔记》以纪实随笔的方式记述了他在梨树县的贫困村担任扶贫干部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2017年3月,张伟作为扶贫队员入驻长发村。他与长发村村民同吃同住,对每家贫困户了如指掌,每家贫困户都走访过上千次。2018年长发村只剩下9户贫困户,2019年所有贫困户脱贫。张伟在扶贫工作中养成了写扶贫日记的习惯,但他的日记不是“流水账”,而是一篇篇生动的故事和人,也像一篇篇散文或小说。他也总结了很多心得,他说:“精准扶贫的工作原则太重要了,纠正了以前扶贫的很多弊端,大大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最重要的公正。乡村的土地哺育了我,我的乡土情怀让我为此竭尽全力;文人的良知也时常告诉我,必须关注苍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兄弟做点什么。”就如他在书中的肺腑之言:“我不是为了讨到什么‘好’,也不是为了‘份’,我是因为一个‘命’,到农村发现美是一个学人使‘命’,和泥土结缘是我本人的宿‘命’。”

长篇小说《暴马丁香》中的东北乡村吕家岗子受自然地势影响划分为沟里和沟外,在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沟外走向富裕,沟里却依然落后。精准扶贫开启改变之门,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发生变化,家庭与事业迎来各自的挑战和机遇。小说塑造了吕新林、陈晓东这两个新时代乡村干部的典型形象。他们一个是退伍转业,一个是大学生村官,都以满腔热情和崭新思维为吕家岗子贡献了青春和力量。作品从历史和人性的角度,呈现了扶贫攻坚的伟大性和艰巨性。把陨石文化、冰雪文化与脱贫攻坚融合在一起,对弘扬东北地域文化、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的书名令人耳目一新,与其他扶贫题材作品迥然不同。作者吕凤君告诉记者,暴马丁香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在他眼中,暴马丁香还有“随遇而安、坚贞美丽、全身是宝”的特质。它还有一个别名叫“白丁香”,也说明它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这部作品所书写的扶贫乡村干部吃苦耐劳,具有坚定的责任感和大情怀,也诠释了共产党员永葆初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深得人们尊敬的扶贫干部,配得上“暴马丁香”这种坚韧植物。充满诗意的散文化语言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作者在作品的底页这样表达着他的心声:“你可曾想过,那生于山野中的树木/怎会到了你这里无根生根、枝繁叶茂?/它城市村外山林漫步生长的野树,移栽到庭院里,成了一位老人离不开的生命之树。它默默陪着老人守望失散孩子的归来/到那时候,整个村庄仿佛都成了怒放的暴马丁香/——朴实无华,全身是宝,平凡而坚定地散发着自己的芳香。”

长篇小说《大步向前》描写了出生在东北农村的何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与巨变中的中国农村一起成长的故事。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经历无数次失败与探索,才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北山乡从村屯村貌到脱贫群众焕然一新的风貌。作者修瑞告诉记者,主人公何文的原型是他的堂弟,这部小说写的就是老家的事。书中通过回报家乡的村干部何文看自己的成长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呈现了40余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之下广大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思索着走过的弯路和教训。修瑞深信“扶贫先扶志”是扶贫工作的真理,要解决一些贫困户思想上的懒惰,不仅扶“志”,还要扶“智”。要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习知识、拥有文化、普及科技,才能从根本上长久地防止返贫,让中国人民远离贫困。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