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不断探索新的可能

20210528期来自:吉林日报

本报记者 张添怡 实习生 桑莞婷

4月23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刘贺医生穿着一身深蓝色西服,带着框架眼镜,出现在记者面前。为了不耽误8点半的手术,采访安排在了早上7点钟。而6点多钟刘贺就到了医院,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很踏实、勤奋,又很认真、靠谱,什么事找他准没错。”他的同事、骨科中心副主任医师赵昕教授形容道。在骨科医学中心,刘贺是标杆式的存在——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入选吉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在医学科研的道路上,刘贺不断在探索新的可能。

求学多年,刘贺早已形成自律和严谨的生活习惯,他认为这得益于儿时父母的培养。“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对我管教比较严格,对我自律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好习惯的养成让他做科研时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而良师的引领让他真正走入骨科学的大门。

自研究生阶段,刘贺一直跟随知名骨科专家、吉大二院骨科医学中心主任王金成教授从事骨科3D打印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关于这项技术,他解释说,3D打印技术指的是通过核磁、CT等技术获取患者的病变骨骼影像,将影像学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进行三维分析,通过3D打印制备模型、导板或者可植入人体的金属假体用在患者身上。

在骨科医生做手术之前就可以运用3D打印模型来进行手术模拟,术中借助导板可以很精确地把病变骨骼切除,3D打印的金属假体则能够完美重建切除病变组织后的缺损的部位,从而实现患者的可视化、精准化和个体化的治疗。

“王金成教授是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对我要求很高,非常信任我,经常把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交给我来做,这也养成了我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刘贺说,王金成教授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和标杆。王教授常告诉他,一名好医生首先应该是一名医者,要看好病,医术要精湛高明。其次,是一名学者,要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毅力,有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耐下性子做科学研究,研究新技术新方法。还要是一名师者,带好学生,让每一位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老师的谆谆教诲刘贺时刻铭记于心。

“说实话,做医生真的很辛苦,我每天6点半左右到科室,准备开始一天的临床工作,晚上九十点钟到家处理一下邮件、修改学生论文,再进行一些病例的分析回顾,十二点左右才能休息。”虽然很辛苦,但刘贺把每天的工作都当成自己的乐趣去做。他说,这样才有不断的前行动力,去医治病患、潜心科研。

自2018年,进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工作以来,刘贺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以3D打印金属微孔/纳米生物材料组成的新型“有机-无机”假体界面研发为主要研究领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0余篇,收录于包括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等顶尖生物医学领域杂志,累计影响因子已超过160分。以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校级课题9项,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青年委员,AnnalsofTransitionalMedicine杂志中青年编委(SCI收录),作为副主译参编《风湿病骨科手术学》著作一部。并入选2020年度中国骨外科领域高学术影响力学者榜单。

年轻有为的刘贺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临床一线也颇有建树。

“记得三年前,我主管的患者做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突发胸闷、气短等症状,我紧急给患者做了血气分析,患者血氧浓度明显降低。这时我意识到患者很可能是肺栓塞,跟患者家属交代了病情后,立刻开始系列肺栓塞的检查、多学科会诊和紧急处置,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刘贺回忆。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把术前生活无法自理、无法行走的患者,利用3D打印技术医治后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行走,甚至可以去帮助其他人做一些事情。这是让他最幸福和骄傲的事。

“有个患者诊断为骨盆部位的骨肉瘤,需要做风险系数极高的半骨盆置换手术。经过新辅助化疗后,我们成功地采用一系列的前沿医疗技术完成了肿瘤切除并实现了功能重建。譬如,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骨盆模型和手术导板,在体外模拟手术操作,实现肿物的

精准切除,而不影响骨盆周围结构的功能;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仿生半骨盆假体,可以与切除的骨盆缺损完全匹配,实现更好的形态重建。”刘贺说,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除了生存率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也会明显改善。

刘贺为人谦逊有礼,为病人思虑周全,对待患者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他几乎与每位患者都成为了朋友,有些多年前的患者,到现在还和他时常保持着联系。

说到自己的人生信条,刘贺说,“只要我觉得这件事情有意义、值得去做,那我一定会坚持到底,直到这件事情达到我满意的程度,才会停止。”就是这份对科研事业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激励着刘贺在医学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永不止步。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刘贺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