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吉林日报》走过的峥嵘岁月

20210521期来自:吉林日报

转型升级 续写新篇

— —

本报记者 赵乃政 王瑞

《吉林日报》不同历史时期的报头

经济、对外开放的宣传。进入新世纪,《吉林日报》在国企改革改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民生实事等诸多方面都做了生动有力的报道。

沐浴改革春风,吉林日报社也在茁壮成长。上世纪80年代,《城市时报》《北方信息》和《文摘旬刊》《东西南北》《记者与作家》等报刊应运而生。同时,报社引入竞争机制,对广告试行招标承包并取得成功经验,报社收入有了大幅增加。1990年,报社对所办的《吉林日报》《吉林农民报》《城市时报》《海内外经济信息》等实行自办发行,在全国省级报纸中,《吉林日报》是第一个实行自办发行的。

随着时代进步,吉林日报的办报条件也大为改善。1985年、1988年,报社先后进行两次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胶印轮转机和制版设备,购置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电脑排版设备,由此结束了40多年的铅排铅印历史,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这在省级报纸中,《吉林日报》也是全国第一家。

1999年9月28日,吉林日报社适应时代发展,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以《吉林日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经过20多年发展,吉报集团形成了以《吉林日报》为核心,包括《城市晚报》《吉林农村报》《东亚经贸新闻》《北方法制报》《东西南北》《文摘旬刊》《今日财富报》《房地产报》《生活快报》《吉林朝鲜文报》、《长白山》杂志、彩练新闻、大吉网等多种媒体繁荣并进的全媒体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后,《吉林日报》秉承“办报为根、融合为本、经营为要、党建为魂”的办报理念,恪守使命,改革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吉林振兴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吉林日报》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把做好各项重大主题报道作为主流媒体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检验和具体实践。特别是近年来,《吉林日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省干部群众头脑,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紧扣时代脉搏,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吹响老工业基地振兴号角、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潮、推进“三农”工作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热情讴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更加注重民生和文化生活……《吉林日报》全方位展示全省上下推动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吉林日报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拿出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的勇气,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平面吉报”向“平台吉报”、“纸媒吉报”向“全媒吉报”演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

新时代,吉报人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正在为《吉林日报》的辉煌历史续写新的篇章。

作为一名“90后”新吉报人,记者闫虹瑾深感责任重大,她说:“我将继承《吉林日报》的光荣传统,时时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让报道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准确传达党的声音,真诚反映人民心声,做守初心担使命的新时代党报人。”

图为1945年10月10日《吉林日报》创刊号(当时报名为《人民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

创刊于1945年的《吉林日报》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她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凯歌中诞生,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成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壮大,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腾飞,在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声中壮阔行进。

筚路蓝缕 风雨兼程

“那时候的《吉林日报》,印刷需要的铅字都不全,需要去别的印刷厂借字模、凑铅字。”吉林日报社的老同志回忆起上世纪40年代的办报条件,百感交集。

《吉林日报》的创办是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起步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这时的吉林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很快成为国共两党激烈争夺的焦点。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前往东北开展工作,各解放区抽调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10月,蒋经国等国民党官员也抵达长春,准备接收东北。

1945年10月10日,中共吉林特支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吉林市正式创刊。这份《人民日报》就是后来的《吉林日报》前身。其创刊号上的《本报发刊启事》公开申明:“《人民日报》是大家的报纸,它将是人民公开说话的工具,为大众服务。”第一期报纸一版刊登8篇稿件,其中6篇报道中共吉林特支的活动、我党的主张和我军在抗战时期作出的卓越贡献。

1946年初,国民党调集数十万部队抢占东北大中城市。为了保存力量,报社按照省委下达的命令,于5月28日紧急撤离吉林市,6月4日到达延吉市,开始在延吉办报的艰苦历程。7月1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中共吉辽省委改为中共吉林省委。人民日报社隶属中共吉林省委领导。1947年3月1日,中共吉林省委决定,《人民日报》更名为《吉林日报》。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吉林日报》重返吉林市,并恢复出版发行。

1948年6月5日早晨8点多钟,国民党飞机飞到吉林市区轰炸。一颗炸弹在报社办公楼附近爆炸,发行科干部王玉和当场牺牲,报社职工多人受伤,办公楼门窗尽碎。

1949年6月,《吉林日报》与《农民报》《工人报》合并,改名为《吉林工农报》。1950年2月1日,《吉林工农报》改名为《吉林日报》,一直延续至今。1950年、1965年,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为《吉林日报》题写报头,这极大地鼓舞了吉林全省人民,这也是《吉林日报》历史上光彩照人的一页。

1954年8月,吉林日报社随吉林省委迁至省会长春。

据报社老同志回忆,解放战争时期,《吉林日报》始终紧跟战场形势,用最快的速度和灵活多样的报道,传播前线胜利消息,大张旗鼓宣传土地改革,鼓舞人民争取更大胜利,发挥了重要舆论宣传作用。

《吉林日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精心策划,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报道各条战线先进经验、先进思想、先进人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日报》气势恢宏地报道开国大典、积极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坚决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力宣传“总路线”“总任务”、浓墨重彩报道“一五”重点工程,充分发挥了党报的引领鼓动作用。

敢为人先 开拓奋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东风拂过东北大地,《吉林日报》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各项事业迈出崭新步伐。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更是先行一步。《吉林日报》对农村改革情况的报道在全国也可谓一马当先。80年代初,《吉林日报》在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等方面的报道,在全国省级党报中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吉林日报》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同时大力报道全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为乡镇企业和农民群众提供精准信息和有益经验,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1985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吉林日报》在经济责任制、横向经济联合、转让企业产权、实现资产一体化、建立企业集团、全员资产承包、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改革举措方面作了全面报道。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