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迈向全面深化

20210526期来自:无锡日报

院地携手

— —

180米≈20公里——环元荡贯通桥宛如飞舞的“同心结”,将上海金泽镇与江苏吴江的车程缩短了半个小时。

交通互联、产业共融、生态共治、民生共享……以全国4%面积创造约1/4经济总量,长三角一体化破壁除障、抽丁拔楔,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携手共筑中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上接第1版>>>也有一批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拥有自主技术的无锡企业。扬子江船业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不久之前公布的江苏省2020年百强创新型企业,其子公司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登榜。中船澄西的产品覆盖三大主流船型和特种船市场,华西海工、东舟船舶、黄山船舶等一批“小巨头”企业,让无锡在深海产业“千帆竞发”。

助力地方产业体系向高端攀升

海空之所以荡涤人心,因为它标注了人类所能及的深(高)度。对科研者来说,那是创新能够到的高度。无锡能够在产业体系不断攀升,离不开在地科研院所和由此聚集而来人才的助力。

5月22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大楼正式启用,实验室以无锡总部为核心,“十四五”期间将在锡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化中心,是太湖湾科创带最重要的科创载体,也是高端人才的“聚合器”,“到2025年专业人才将达到4000人规模。”市科技局相关人士介绍。

去年规划建设的太湖湾科创带沿线将布局21家高校、科研院所,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创新平台,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无锡核心区域的科创家底一目了然。

目前,在海洋装备总体性能保障和新型装备总体设计技术开发领域,无锡拥有全球前三的科研力量。太湖之滨,聚集了中国船舶七〇二所、七〇三所无锡分部、中船海洋探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让无锡的海洋产业愈发坚实;11家省级技术中心,吸引来20余位院士、国家杰青、省双创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标高科研的创新高度。

与科研院所密切的互动助推了无锡相关产业的发展。落户无锡近十年,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帮助透平叶片等企业解决技术瓶颈,还孵化出一批优质企业。无锡的产业基础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此次在无锡露面的月壤是展会中的亮点之一,月壤自动封装装置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航天510所)研发,无锡泓瑞是航天510所的控股子公司,聚焦真空应用领域,无锡泓瑞已形成光学薄膜、功能性薄膜两大核心产品。

布局未来

在深空深海获取增量发展

千里之外的台风如何预测其走向?偏僻区域如何进行气象观测?深空深海重大科技成果展,亦是展现无锡产业实力的一个窗口。

作为国内海空一体化探测技术的领先者,无锡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机载下投北斗探空仪。去年8月,中国气象局选用大型无人机,对三号台风“森拉克”的外围云系进行了CT式“扫描”,无人机将航天新气象研制的机载下投式探空系统带入目标空域的指定高度,在1万米高空完成30余枚北斗探空仪的投放,向地面传回了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重要的观测数据。

未知的深海亦是充满机遇。

“芯片是灵,工业软件是魂,共同组成工业的灵魂。”中船奥蓝托总经理冷文浩说,其研发的深海潜水器全寿命运维平台软件,应用在“深海勇士”号、“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中,潜水器在下潜之前所做的工业仿真测试,也由奥蓝托设计的软件完成,“保证关键的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海洋探测装备,相当于海洋领域一切水下活动的“眼睛”和“耳朵”。如今海鹰加科已在海洋探测领域崭露头角。中国自主研制的多艘中远海综合资源调查船应用的水下探测装备,其中就有一部分来自海鹰加科。总经理章繁荣介绍说,将技术更好地转化到民用领域,是企业正在探索的事情。

环顾周围不难发现,深空和深海这两个重要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已为上海、深圳、苏州等多个“万亿”城市所关注。而无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构筑海天梦想,无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市工信局人士表示,与5G通讯、集成电路、北斗等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将在未来产业中为无锡获取更多的空天深海产业发展增量。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