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有故事

20210526期来自:深圳晚报

叶新(学者)

1934年6月22日上午10点,胡适先生以清华学校“老三届”、北京大学文学院长的身份,应邀到清华大学作毕业演讲,讲得十分卖力。他在日记里称自己“汗透了一身衣服”,以过来人的经验,奉送台下的毕业生们“三个药方”。其中,第二个方子就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当时本年毕业的外文系中等生季羡林并未到场,因为靠着在大学写的十多篇散文,他已经找到了一份比大学助教还好的饭碗——高中语文老师,可谓未听其方,已得良效。

更没想到的是,十多年以后,季羡林像胡适博士一样,顶着洋博士的名头回国,成为了本学科领域的“大咖”,多年以后还写了《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主编了《胡适全集》,在钻研学问之外继续把散文写作作为“业余的兴趣”,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把王力先生所倡导的“龙虫并雕”发挥到了极致。细说来,笔者的写作出书这一“业余玩意”,也是颇受胡适先生“药方”之影响,虽比不得季羡林先生的卓有成效、著述丰硕,但也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笔者当年求学珞珈山下,专业跨文史,有小文一二发表,毕业后则转向编辑出版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从事教研工作之余,总想发展点胡适所说的“业余的兴趣”,先是徜徉于史学之中,后又求索于出版领域之内。近代的学者轶事,颇具文史相和之感,便成了笔者兴趣所在。2012年以后,在出版学研究之外重拾旧好,醉心于文史方面的写作,集下不少篇什,萌生了结集出版之念,并最终纳入名家荟萃的“百家小集”丛书印行。

文章分为四辑:第一辑是“书家心事”,涉及胡适先生晚年的家乡情结和毕业演讲、赵元任和杨步伟夫妇与胡适其人其乡的交集、夏鼐在日记中对学长钱锺书的记述,以及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等北大“卯字号名人”等,大多是发生在清华园、红楼或者燕园里的学人往事;第二辑是“见书访人”,实际上是对季羡林先生《清华园日记》多角度、多层次和集中性的解读。1999年笔者有幸见过季羡林先生,催生了多年以后研究季羡林其人其文的兴趣;第三辑是“见书访事”。笔者喜作翻案文章,钩沉旧人旧事,抽丝剥茧里,找寻他人遗落、错失之物,“故海”拾金之趣,不足为外人道也。比如“可口可乐”的译者并非国际知名的蒋彝,林语堂与赛珍珠产生纠纷不一定是林家在理,中国第一任外交官郭嵩焘曾近距离接触过西方的版权观念,等等;第四辑是“坊间书话”。此辑与前三辑“学人轶事”或“名人雅事”的写作风格不同,是对《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的外围解读及其相关写作。(本文为作者序,有删节)。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