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入“洞穴”

20210525期来自:深圳晚报

徐惠林

西方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小说、艺术作品里,夸张、变形、扭曲、肢解、异化、荒诞、灵幻……我们不时能见到逃离者、遁世者、怪力乱神者“一退再退”“一缩再缩”的形象,最后干脆像一只小兽钻到洞穴里去藏身。

古代中国画中,早有此类图像,手头石涛画册中就有一幅,即340余年前石涛所作、款题为“老树空山一坐四十小劫”的《瞎尊者像》。扑面直观感受,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无处可去。山空了,树老了,好在老树里有个大窟窿,就爬进去藏身,安放自己那垂老而疲惫的灵魂。

《瞎尊者像》中的罗汉,有自画像性质,“瞎尊者”系石涛康熙十九年(1680年)闰八月初至金陵长干寺后开始启用的,为他在一枝阁常年闭目禅坐、“壁立一枝”的真实反映。诸多学者认为,此画表达了石涛非惯性的避世。而笔者以欣赏者的直觉,感怀着他,用奇巧的画图,将几乎所有人性之孤独、无奈、乖戾、自省、索求无望……“写”出,形而上找到了形而下的“肉身”。如果巡检古代画迹,此类图式石涛之前、之后皆有。

实际上,笔下气象万千的石涛,画作呈现出的面目也异彩纷呈,除了“藏入树洞”中的《瞎尊者像》,还有相当多藏身巨型山洞、仅可容身的小石洞者;有盘坐大树虬曲之根下的、藏身树窟窿中的,也还有坐在树巅上的(《黄山册页》)。

石涛是中国美术史上身份、情感最复杂的画家之一,兼具僧人、画家、文人、前朝王孙等多重身份。美国学者乔迅先生在《石涛》一书中,写到“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石涛是其“时代中人”,不但时风所致“有染”,多重性格同构于今日一般的“现代性”。他积极主动,接近盐商卖画求财,翘盼圣上赏识垂青,又苦痛故国王孙身份,亦僧亦道常转换……肉体生存的生计逼迫、入世出世的名利焦灼、身份烙印与转换的失据与难堪……均乃古来恒定不变的人性常理显现、常态放送。由是,“藏身树窟”哪怕钻进地洞,也不过是其内心惶恐、无助、悲凉乃至绝望的人生镜像表征,画图只是一种具象的载体。

艺术随笔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