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记者吴洁实习……

20210523期来自:深圳晚报

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物种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深圳晚报记者吴洁实习生魏羽辰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以下简称“仙湖植物园”)里,各类植物唱响了“春之号角”。当天,市生态环境局开展“深圳市2021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通过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并发布《深圳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

深晚记者梳理《白皮书》发现,目前,深圳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2086种,含本土野生维管植物1916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9种;深圳已发现的鸟种是全国已发现鸟种的四分之一。

5月22日,深晚记者走进仙湖植物园看到,在这片奇妙的“森林”里,各类植物随风摇曳,自由生长的苔藓,把静谧和生机“涂抹”在地面上、池塘边,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林荫、溪水……漫步仙湖植物园,穿梭林间栈道,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中。

据介绍,仙湖植物园是集植物科学研究、物种迁地保存与展示、植物文化休闲以及生产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风景园林植物园。自1998年起,仙湖植物园开始收集苏铁,先后引进国内外苏铁植物200余种,取得了迁地保育的初步成功。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多种植物在仙湖植物园找到栖息之所,这是深圳培育“生态文明之树”结出的硕果,亦是深圳全市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

此次发布的《白皮书》是国内首份城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深圳加强城市重要生态空间保护,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约24%的陆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方案。深圳还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立了苏铁、蕨类、兰科3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首个国家级基因库。总体上,深圳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退化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物种保护体系日益完善,重点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卓有成效。

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本土野生维管植物1916种

《白皮书》显示,深圳由64%的陆域生态系统和36%的海洋生态系统组成。陆域生态系统中,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9%、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4%、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

深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有了丰富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从植被类型来看,深圳的植被类型多样复杂,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红树林等13个植被型和98个群系。

从物种多样性来看,目前,深圳记录有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41目142科585种,本土野生维管植物199科858属1916种,包括仙湖苏铁、桫椤、紫纹兜兰、珊瑚菜、黑脸琵鹭、中华穿山甲、唐鱼、蟒蛇、虎纹蛙、猕猴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9种及滨海槭、小果柿、短肢角蟾等特有物种75种。

2020年深圳市海洋生态资源调查监测结果显示,深圳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78种,浮游动物237种,大型底栖生物70种,潮间带生物115种,渔业资源生物139种,其中鱼类89种。深圳东部海域主要分布有4处海藻场,包括19种海藻以及37片珊瑚群落分布区,珊瑚优势种为蜂巢珊瑚、鹿角珊瑚和牡丹珊瑚。

10年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优良全市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状况稳步提升息息相关。《白皮书》显示,2010年起,深圳连续1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或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健康水平。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40%左右,全市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加。

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4%,全市绿化覆盖面积10.2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4%,建成区绿地率37.4%。全市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水环境改善最明显的城市之一。灰霾天数从2004年的187天下降至2020年的3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趋近全球先进城市水平。下一步,深圳将组织编制《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引导更多市民、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