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金评

“考99.5分被骂”?源于社会流动理想化

20210528期来自:现代金报

“怎么才考了99.5分,还有0.5分是被你吃了吗?”小学四年级的小飞平时考试都是第一名,但只要“退步”考了第二,老爸就会批评施压:“学习不努力,未来没出息”。后来,小飞在“重压”之下,听到读书两个字就浑身发抖抽搐,倒地不起,而且出现消极、厌学等情绪,还称自己“不如死了算了”。

(5月26日《钱江晚报》)

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遇上了一个永远不知道满足的家长。孩子不堪重负,出现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

“暴力育人”不仅损伤了孩子的自尊与自信,也会让他在重压之下变得胆怯和怯懦,留下心理阴影和精神创伤。说到底,孩子并非麻木、冰冷的考试机器,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父母一味施压却不懂得减压,就像高压锅没有了“减压阀”,难免会爆发出来。小小年纪就患上了精神疾病,既让人痛心怜悯,也发人深省。

“狼爸”“虎妈”有一个潜在的价值认同,即只要孩子足够努力足够拼搏足够坚持,就可以像永不弯曲的直线一般不断地上升,过上出人头地的生活。只不过,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流动是千姿百态的,既有直线上升的,也有水平流动的,还有曲折反复的,甚至有断崖式下降的……从长时段思维出发,对“直线型人生”的极致追求本来就是不合理的甚至不符合常识的。可是,一些家长渴望短期效应,热衷“鸡娃”和“暴力育人”;只要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一路顺遂实现直线型上升,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至于后面会怎么样,他们管不了那么多。

家长一句“学习不努力,未来没出息”的喟叹,既有尊重和敬畏“读书有用论”的一面,也有以偏概全的一面。对于大多数平民子弟而言,在教育分层占据好位置,有助于找到好工作,从而在社会流动中“争上游”;可是,“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从校园进入社会大熔炉之后,有的“学霸”职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渣”反而混得风生水起。

当学业焦虑得不到疏解,家长和孩子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打破对直线型人生的迷恋,需要正视社会流动的多元性——既要努力“争上游”,也能够理性、平和地接受其他类型的社会流动;既要看到功成名就的个案,也懂得尊重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普通人;既能享受成功的快感,也能接受挫败的磨砺……如果没有成熟的心态和健康的精神世界,与日俱增的诱惑和膨胀的欲望会让一些人陷入泥沼、滑向深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义之网”决定人们的言行举止。只有重塑价值坐标和精神航向,我们在通往星辰大海、诗和远方的路途上才不会迷路。 卓月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