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票证,七旬老人见证萧山物质生活的飞跃发展

20210520期来自:萧山日报

“收藏票证,是为了记住那个困难的年代”

“票证年代”也宣告终结。

“躺在床上下单,想要的东西就进门,现代人好幸福”

李方成说,现代人真的好幸福。躺在床上刷刷手机,就能轻松买到全世界的好东西。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知道曾经的中国,物质匮乏到什么程度。“要让甜蜜生活中的孩子们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也是他捐赠票证等藏品的初衷。

李方成出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他经历过在生产队挣工分的生活,也参与过三期大围垦的战斗,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2006年退休后,从小就喜欢收藏的李方成就四处游历中国的大好河山,买回来各种有意义的纪念品,以致于家里都摆放不下了。“这些收藏品支撑和陪伴我走过很多艰难的岁月,我的亲人们曾经遭受过日军的侵害,是共产党赶走了侵略者,带给我们新的希望。”

今年73岁的李方成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从报纸上看到杭州党史馆、萧山档案馆的征集公告,便主动联系捐赠事宜。“我把家里的收藏品分批捐赠给政府,老婆孩子都很支持,觉得很有意义。”

捐赠,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见证历史。“看了这些票证,再回顾我们国家在艰难环境中取得的成就,真是振奋人心。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自力更生’,什么叫‘艰苦创业’。”在区档案馆工作的90后章同学如是感慨。

确实,现代人是幸福的。进入21世纪,随着萧山电商经济等新兴业态快速兴起,恒隆、旺角、银隆、万象汇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开业,萧山人购物更加方便快捷。商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持续增长,2020年萧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9.97亿元,网络零售额1605.96亿元,增长21.8%。

近日,家住城区的七旬老人李方成,将1000多件收藏品捐赠给区档案馆。这是他继2013年向杭州党史馆捐赠一批收藏品后的又一次倾囊而捐。

李方成捐赠的收藏品中,既有钱币、票证等有价物件,也有勋章、画像等红色藏品,可谓琳琅满目。尤其是一批票证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在杭州党史馆中开辟的三个展柜,摆满了李方成捐赠的180多张各式票证,有布票、粮票、豆券,还有食油票、汽油票、生猪交售票、购粮证等。在这次他捐赠给区档案馆的票证中,记者看到有萧山发的10市斤的粮票,也有军队用的100、500、1000市斤不等的粮票,让人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

“这些票证,见证了上世纪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生活匮乏,能让年轻人更加珍惜现代社会富足的幸福生活。”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老百姓来说,票证,是那个年代不能忘却的记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全都由国家根据社会和人们的需求来统一安排与分配。而那时生孩子又是放开的,所以人口多的家庭往往不够吃、不够用。需要到黑市去偷偷地换粮票、布票来。“那是要冒风险的,因为换票证被抓的话,会戴上投机倒把的高帽子。”李方成说,他收藏的这些票证,并不是当时家里留下来的,而是他工作后从民间收藏人士那里买来的,“就是为了一份记忆,记住那时的苦,才知现在的甜。”

据史料记载,从1955年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刷使用暂行办法》开始,票证进入了老百姓生活,全国2500多个县市,还有一些乡镇,都各自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对商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大型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中国的票证之繁杂,堪称世界第一。

“当时没有这些票证,简直无法生活,出门也寸步难行。去饭店和食品店不带钱可以,但没有票证没人卖东西给你。”因此在李方成收藏的票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粮票,通用粮票、豆制品票、奖售粮票、补差粮票、军区专用粮票……全国各地的粮票种类可谓五花八门。

1954年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后,开始统销。全国各地按人定量发放棉布票,实行凭票供应。据说三年困难时期每人只发3尺6寸布,要两个人的布票凑起来,才刚好能缝一条裤子。这也是老一辈人口中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再三年”的真实生活,反映的是当时布料的稀缺。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物资日益充足,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1993年,全国粮油购销体制改革,粮油价格放开,全国范围内取消了粮票和油票,

李方成向区档案馆捐赠了1000多件收藏品,票证为其中一部分

■记者 姚建玲 通讯员 陈新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