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少农:一纸情报抵百万兵

20210611期来自:新华日报

近日,

“永不湮没的荣光”——隐蔽战线红色特工系列寻访纪念活动在南京启动。该活动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市委党史办主办,南京市新文艺群体联合会和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具体策划并承办。本期《人文周刊》聚焦了寻访活动中三位或战斗或牺牲在江苏的“红色特工”,并连线了他们的后人,聆听他们讲述先辈们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

□ 本报记者 于锋 王慧

徐楚光:血泪染洒雨花红

不久,毛泽东亲自复电批准叶挺入党:

徐楚光

冷少农

钱壮飞

“亲爱的叶挺同志: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中共中央三月七日。”

事实上,这是叶挺第二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叶挺作为国民党的军事人才被派往苏联学习,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的朝气,他真诚地向党组织提出了申请,经王若飞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失败后,广东省委片面责备起义领导人犯了军事投机和盲动主义错误,对他作出予以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叶挺在莫斯科写了一份关于广州起义的详细报告送交党组织,但受到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以及王明的严厉批判与攻击。在归国无路、申诉无门的情况下,叶挺流亡德国10年,从此离党。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他曾表示,“坚持下来的同志,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真正的英雄。……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9年后再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是他坚守信念的最好见证。

一份薄薄的申请书,是一生追寻的信仰。数十年前的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年仅20岁的陈占芳所在旅是第一梯队主攻部队,敌人的子弹击中了陈占芳的右腿,他在拖着伤腿继续冲击时,一枚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直接插进他的左胸,他一头栽倒在阵地上。生命垂危的陈占芳,用尽最后力气对战友徐光辉说:“请把我上衣口袋里的入党申请书转交党组织。”这份由陈占芳在战前写好,想等完成任务后上交党组织的申请书,已经被敌人的弹片打穿,上面留下8个弹孔,沾染了陈占芳的鲜血。

“敬爱的党支部……我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哪里有艰苦,哪里最危险,就在哪里挺身而出,发扬革命先辈的传统,吃大苦,耐大劳,做到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不唤。……我是一个共青团员,请党放心,我一定经得起考验,争取在火线上加入党组织,请党支部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我决不辜负党对我的希望,保证完成战斗任务。……”陈占芳牺牲后,指导员向组织提议接受他的入党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如今这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陈列在第75集团军某红军旅荣誉室,激励着新一代军人们,在前辈的荣光下,不忘初心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劳动成为了彼时共产党员的鲜亮底色。1956年,中国共产党八大召开,党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斗任务。同年4月,“铁人”王进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过去受苦受打受骂,每月拿的工资还买不上一斗麦子。解放后拿的工资能养活几口人。父亲死了,上级马上派车把我送回家,还给我钱回家安葬父亲。家里生了孩子,上级还给我红布报喜。家属本人有病还给叫医生到家去治疗。这样对我的影响最大。感到只有党才能解放受苦的人类,只有共产党才能使农民、工人过上幸福的

生活。我为了给人民给祖国(贡)献出更大的力量,所以要求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希望组织上经常对我帮助教育,多给我指出缺点,使(我)能当一个人民的忠实的勤务员。”朴实无华的话语背后,是一名基层劳动者沐浴在党的阳光下,自愿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1958年9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用简短有力的几行字,诠释了自己投身于伟大事业的决心与深情。1959年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被接受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入党30年后,钱学森回忆起当年仍激情澎湃:“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在2020年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时,逆行的身影中“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声音此起彼伏,更有抗疫前线“火线入党”的身影,不少80后、90后“后浪”党员接过为党为人民奋斗终生的火炬。信仰如光,代代传承;初心如炬,生生不息。

每隔几年,家住在湖北省黄冈市的徐建老人都会带着家人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长眠在这里的父亲徐楚光和他的战友们,“父亲在党的隐蔽战线整整战斗了20年,牺牲在雨花台时年仅39岁。”站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展厅里,徐建久久凝望着父亲的遗像,沉浸在

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徐楚光,1909年出生于湖北蕲水,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黄埔,他深受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影响,建立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在军校期间的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大事者,于国于民大利也。吾当为国民而生,亦当为国民而死。”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徐楚光先后在鄂豫皖、武汉、广州、香港、南宁、豫西、晋东南、冀南、华东等地打入汪伪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内部,秘密从事情报搜集和策反工作。

1942年3月,徐楚光受八路军总部情报处派遣,打入汪伪军政机构长期潜伏。“智勇双全的父亲以‘生意人’身份来到南京,利用黄埔校友、湖北同乡和青红帮等各方面关系,广交朋友,打通关节,渗透进汪伪内部,拥有了伪中央军校上校教官、伪军委会情报局上校秘书等多个身份。”徐建说,父亲相继策反了汪伪军委会中将参赞洪侠、汪伪警卫第三师师长钟健魂等一批高级军官,在南京秘密建立了一张地下情报网,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

1943年12月底至1944年1月初,汪伪对苏北伪军的建制和布防进行重大调整。潜伏在南京的徐楚光指示自己发展的多名情报员,弄到了汪伪这一军事布防图。“父亲将布防图藏在棉衣夹层中,拿着情报眼线提供的‘特别通行证’,顺利地将图送出南京城。”徐建说,徐楚光提供的这一情报,为华中根据地和新四军打破敌人封锁、粉碎敌人“清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斗在敌人心脏,徐楚光功勋卓著。徐建介绍,父亲以承包“苏北猪只税”为名,开辟扬州通往苏北根据地的秘密水陆通道,为我军进出物资和人员安全提供了掩护;他策反了南京的洪门帮主朱亚雄,利用帮会势力,组建“华中铁道南京护卫总队”,暗度陈仓地将其变为秘密铁道交通线,打破了日伪对华中根据地的交通和经济封锁。

在徐建看来,父亲徐楚光在南京潜伏期间最具影响力的一件事,是成功促成了汪伪警卫第3师的起义。1945年8月12日,徐楚光与汪伪警卫第3师师长钟健魂及第9团团长赵鸿学,带3000余名官兵,携火炮34门、轻重机枪151挺、步枪1100余支,夜渡长江到达江北新四军根据地。整个策反过程一波三折,险象环生。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位置报道了这次起义壮举,震撼了全国。

解放战争期间,徐楚光继续潜伏在南京、上海、杭州地区,从事情报工作,成功策反了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周镐。1947年,徐楚光奉命率部分地下工作人员赴湘鄂地区,准备组建秘密武装,配合解放军作战。令人痛惜的是,这年9月底,由于叛徒出卖,徐楚光在武昌不幸被捕,被押到南京宁海路19号“保密局”看守所。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徐楚光始终不为所动,坚贞不屈。1948年10月9日,徐楚光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敌军战鼓响叮咚,信陵盗符建奇功。伤心千载秦淮水,血泪染洒雨花红。”年近九旬的徐建动情地吟诵起徐楚光潜伏南京期间所写的诗词《贺洪侠猎取汪伪密码》。徐楚光被捕时,徐建年仅15岁。为了党的事业,徐楚光转战全国各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两年。“但我依然清楚记得,父亲曾教我怎样应对便衣特务的盘问,教我如何向战友传递通知,教我在地下党开会或谈话时望风放哨。”徐建说,父亲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了自己一生。他也常用父亲的事迹告诫家人,要永远记住自己是烈士的后代,要像父亲徐楚光那样永远跟党走,把个人的一切奉献给党。

“我要使他们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做。这样的事情是一件最大而又复杂的事情,我要这样干,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非得把生命贡献……”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是潜入龙潭虎穴南京的革命烈士冷少农于1930年给母亲回信中的一段委婉表达。如今,时光跨越90多年,当念着祖父家书中的这段话时,冷少农之孙冷启中还

是忍不住地哽咽了。

今年75岁的冷启中,退休已有十多年,2016年他被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聘为“烈士亲属宣讲团成员”。这些年,他一直奔波在全国各地,向人们讲述爷爷冷少农的革命故事。

“爷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辉煌和灿烂的。”1900年1月,冷少农出生在贵州省瓮安县冷家堡的一户贫寒农家,原名冷肇隆。冷启中告诉记者,爷爷年少读书时接触了大量共产主义著作,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少农”,立志要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事业贡献一生。

25岁那年,冷少农进入黄埔军校工作,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革命生涯。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同年,冷少农奉周恩来指示潜入南京。“爷爷受党组织派遣,利用与何应钦是贵州同乡和师生关系,打入国民政府军政部担任秘书,获取了不少重要的政治军事情报。”冷启中说,爷爷冷少农当时的一纸情报足以抵百万雄兵,甚至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930年10月至1931年秋,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进行了三次军事“围剿”。紧要关头,冷少农把从国民党高层获得的三次军事“围剿”等机密情报秘密送了出去,为红军反“围剿”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因为秘密工作的特殊性,冷少农从25岁离家,一直到33岁牺牲,之间从未回过家。“他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奶奶,曾经几次写信催促他回家,他都没有回,也无法向家人说明自己究竟在南京干什么。太奶奶误以为儿子在南京已经另外娶妻成家,于是给冷少农写信,指责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冷启中说。

母亲的误解和训斥,刺痛了冷少农的心,他只能用一纸家书安抚母亲。在一封长达14页5000多字的家书中,他这样禀告自己的抱负:“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受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我们这样的做法,自然有一般人不满意,有些是不了解,有些是对于他们有利害关系,随时都在阻碍我们,反对我们,甚至要杀害我们……”

1932年春,因叛徒出卖,冷少农被捕入狱。6月9日,在刑场上,高唱着《国际歌》的冷少农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当时周恩来为了顾全大局要求守口如瓶,家里人并不知道爷爷牺牲的消息。1934年12月底,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贵州瓮安时,周恩来曾派两名红军战士乔装成商人,以朋友的身份看望爷爷的家人,并赠送了10枚银元和两份点心表示慰问。我的太奶奶听说是爷爷的朋友来看望,顿时老泪纵横。但此时,太奶奶依然不知道他已经就义。”

1951年,南京雨花台筹建烈士陵园,冷启中回忆说:“当时有两位干部来家里收集爷爷的资料和遗物,当地干部敲锣打鼓给家里送来‘光荣之家’牌时,我们才知道爷爷牺牲了。当太奶奶知道了爷爷冷少农的真实身份后,含着眼泪说:之前是我错怪老二了!”

“这些穿越战火的家书,是爷爷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已经年逾古稀的冷启中虽然从未与自己的祖父谋面,但全家一直把祖父的家书当做“传家宝”传承。他说,透过这封沉甸甸的家书,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祖父这样的先辈们的家国情怀。

叶挺的第二次入党申请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