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我军第一代装甲兵孙才少将

20210611期来自:新华日报

参加开国阅兵,既光荣又担心

— —

□ 本报记者 陈月飞

扫描二维码看战将忆党史视频

孙才少将高鑫 摄

从天安门广场到朝鲜战场,再到核武器试验场,一生奉献给我军装甲兵事业的原装甲兵指挥学院副院长孙才少将日前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他参加开国大典阅兵、抗美援朝装甲对决和我国5次核试验背后的故事。

虽在南京离职休养多年,今年91岁的孙才依然乡音不改。抗战胜利后,孙才的家乡黑龙江省密山县平阳镇(今属鸡东县)早早就被北上的八路军解放。因剿匪来到小村里的八路军,让孙才感到“共产党的军队”不一样。“旧社会的军队打骂老百姓,而我家住进的八路军和我睡一个炕上。”孙才说,八路军不但剿匪,还帮群众挑水扫院子,这让他对人民军队留下了好印象。

1947年,孙才刚满17岁就到密山县找已参军的同学,他也想加入人民军队。同学所在的东北民主联军战车大队是我军最早的装甲部队,孙才就这样成了我军最早一批装甲兵。年少时一个看似偶然的选择,让孙才找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创业艰难,我军装甲部队“起家”时只有在沈阳缴获的几辆日制坦克。“转移时损坏一辆、被侵华日军破坏一辆,只有一辆车到了吉林。”孙才说,就是靠着缴获和整修敌人装备,战车大队扩编为战车团,还参加了辽沈战役打锦州、平津战役攻天津。接着,他所在的战车团二营进抵丰台,准备参加解放北平战斗。

最终战车没用上,古城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2月3日,30辆坦克、30辆装甲车和28辆汽车组成的编队参加入城式。“我们从北平南边大红门集结,从永定门入城,到前门往东经过东郊民巷到东单,再一直往西到西单,然后回各单位。”坐在汽车上的孙才一路目睹市民涌上街头,夹道欢迎人民子弟兵的盛况。

3月5日,战车1师的坦克、汽车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检阅。这只是预演,年轻的解放军装甲兵将在开国大典上光荣亮相。“那时候有一个顺口溜,叫‘参加阅兵又光荣又伟大、又担心又害怕’。光荣伟大不用说了,担心害怕什么呢?就怕通过天安门那一段出问题。”孙才说,当时特别担心日制坦克发动机的高压柴油泵出问题。一旦油泵故障供不上油,发动机就会熄火,所以当时派人拿柴油现场准备应急,“如果坦克停了,直接就往里倒柴油,保证顺利通过天安门这一段。”

10月1日那天,孙才在长安左门附近的长安街路南东侧观礼,战友们驾驶坦克装甲车辆从他眼前经过,驶向天安门接受检阅。怕什么来什么,一辆坦克果然刚过金水桥就有熄火迹象,“突然一股黑烟出来,刚要停车,幸好驾驶员一加油门,‘轰隆’一下又接上去了。”孙才告诉记者,一些开国大典的纪录片中就能找到这个坦克冒黑烟的镜头。

大家都担心的坦克没出问题,出问题的是装甲汽车。缴获的一辆国民党装甲车刚过天安门中心线就熄了火,紧随的一辆装甲车赶紧从后顶推,不料一推也熄了火。“结果第三辆来了,接在后边一块推着前进,这才避免了尴尬。”孙才说。

现场听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孙才和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激动,“现在要学我们的百年党史,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能有今天确实不容易。”

抗美援朝,以坦克伏击敌坦克

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装甲兵是生动的缩影,朝鲜半岛的战火则加速了这一年轻兵种的成长。

抗美援朝期间,孙才所在的坦克1师刚接收苏制装备不久,就于1951年入朝参战。孙才回忆,奔赴前线道路难行,坦克兵技术不熟练,加上要防空袭,重装备从后方到前方集结地域就行军了1个月。到达前线恰逢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孙才立即随坦克1连投入铁原方向支援47军419团防御敌人反扑。

“我们坦克主要是打间接射击,按苏军条令是不允许的。但不打不行,我们炮兵最大的是122毫米榴弹炮,打不到敌人炮兵阵地。”孙才解释说,靠前配置的坦克通过曲射能打到敌人炮兵阵地,为步兵解除最大的威胁。一次我步兵夜袭敌人撤退时遭敌炮火封锁,我坦克排立即根据事先标定的敌炮兵阵地位置进行压制射击,“很快把敌人炮兵打哑巴了。”

由于朝鲜多山,我军坦克又少,志愿军一改苏军多集中使用坦克进行装甲突击的战法,因地制宜创造了许多新战法,一个典型战例是以坦克伏击坦克。

1951年11月,敌我双方形成对峙后,64军190师570团防守的155.7高地正面,经常有6辆“联合国军”坦克“大摇大摆长期放在两个山头上”。孙才说,知道我步兵没有有效反坦克武器,敌人十分嚣张,不仅坦克摆在明处,坦克手打高兴了还从坦克里出来摔跤取乐,“我们步兵看了很气愤,没办法”。

孙才得知这一情报后,到155.7高地住了一天一夜,摸清楚敌情。根据他的情报,坦克一团最终下决心,派坦克到高地上打伏击。11月6日下午,310号T-34型指挥坦克冒雨开进155.7高地。由于只能低速爬坡避免敌人听到发动机声,土质又松软,坦克爬坡5次都没能进入阵地,只能先在山下隐蔽。次日,工兵对坦克行进路线修整改造一天,310号T-34型指挥坦克终于趁夜进入阵地隐蔽。

8日太阳快落山时,等始终盘旋在头顶的敌炮兵校射机一返航,310号T-34型指挥坦克就“发言”了。“穿甲弹高速而连续地飞向敌人坦克,首先向158.7高地,随后向187.4高地敌人坦克射击。当时就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敌人不但没有还击,有的敌人还从坦克里爬出来,狼狈不堪地往山后跑。”孙才回忆,短短十几分钟,我军坦克打出穿甲弹15发、榴弹24发,逐一“点名”敌坦克,击毁3辆、击伤2辆,还摧毁了部分工事。完成任务后310号T-34型指挥坦克随即撤离,回过神的敌人对撤离路线进行盲目拦阻射击,但我坦克毫发无伤,“好像敌人在欢送我坦克完成任务胜利归来。”

目睹全过程的步兵欢欣鼓舞,190师师长当晚专门打电话给坦克1团团长王怀庆,称赞打得好。“师长说敌人拖回被我军击毁击伤的坦克拖了半夜。”孙才说,敌坦克从此再也不敢摆在明面上了。

近距离目睹原子弹爆炸全程

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多次对我国进行“核讹诈”。核武器关系中国说话的底气,为此,数十万军民如同一颗颗量小力微的原子,汇聚到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为国“铸剑”,爆发出了比原子弹更强大的能量。孙才就曾是“铸剑”人之一。

1965年,孙才被调往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先后参与了我国5次核试验。核试验与装甲兵有什么关系呢?孙才解释说,目的是验证核爆对装甲兵作战的影响。这就意味着,装甲兵试验人员需在核爆后冒着大剂量放射性沾染的危险,第一时间冲向爆心回收试验仪器。因此,孙才等装甲兵是距离爆心最近的那批人。

“当时我在距离爆心投影点10公里处高地上的坦克牵引车内,负责指挥试验大队坦克小分队在核武器爆炸后立即向投影点前进。”孙才说,小分队隐蔽在高地背后,牵引车乘员3人,只有他通过加装了双层防护镜片的潜望镜观看了这次空爆原子弹,“10公里处只有我一个人能观察到此次核武器爆炸的全部细节过程,其他参试人员都在几十公里外观看。”

“爆炸前从潜望镜看一片黑。”孙才回忆,“五、四、三、两、幺,起爆”口令下达瞬间,首先是强烈的闪光把爆炸点及其附近场区照得如同白天,“闪光只有几秒钟,强烈的闪光转变成火球,开始全是红的,接着由红变紫,逐渐发白,到最后全是白色。在变化过程中,火球直线往空中升,很快升得很高。”

核爆的冲击波过后,孙才指挥坦克小分队冲向爆心投影点。他则穿着防护服打开舱盖,上半身探出车外继续观察,这时火球已大部变成白色,如同棉花一样白并发微亮,继续在翻滚上升,随后变成白色在空中如同蘑菇帽状烟云继续上升。

戈壁“铸剑”是“铸剑”者们共同的难忘记忆。孙才回忆,核试验场生活极为艰苦,以吃水为例,孔雀河的水又苦又咸,只能每天开车去山里拉一趟泉水,“只保证吃饭,不能多拉水,水比油还贵。”孙才说,但那时“不管怎么苦,没有人叫苦,心里是火热的,都感到为国奋斗无上光荣。”

?上接1版

“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再接再厉”

“我到地方考察,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我们解决。”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宁市文汇路街道的文亭巷社区。

这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社区,有住宅小区13个,居民2.2万多人;这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有藏、回、蒙古、撒拉等少数民族居民1000多人。

社区党委书记刘翠青向总书记汇报,这些年来,社区紧紧抓住“和睦”这两个字,以“五融五筑?和睦家”品牌建设为主线,将辖区内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党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事务共商、活动共办、服务共做、党员共育、阵地共用的联动大党建格局。

走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书画室、舞蹈室、阅览室、康复室等一应俱全,歌声悠扬、翰墨飘香。

便民服务窗口前,总书记见到了65岁的藏族大妈多杰卓玛。

她告诉总书记,社区有个“爱老幸福食堂”,今天专门来办就餐卡。

“什么人可以就餐?”总书记问。

“目前主要面向户籍在社区里的60岁以上老人。”工作人员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位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二层的“爱老幸福食堂”。

“伙食费高不高?”总书记问。

“不同对象有不同优惠,一荤两素市场价18元,60岁以上老人享受幸福价6元,80岁以上享受高龄价3元,其中属于低保、特困等四类老人只要1元。”刘翠青一一道来。

“分得很细,工作做到家就要这样。”总书记称赞道。

“咱们这里又方便又干净,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每种饭菜都要留样检验,保障食品安全。”刘翠青自豪地说,“现在每天有40多位老人用餐,他们中有不少独居老人。有一位老人激动地说,社会主义好啊,这辈子赶上了!”

“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就应该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道,“你们做得很好。敬老尊贤,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层阅览室里,刚刚放学的孩子们正在“四点半课堂”写作业、做手工。临近端午,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纸龙舟和香包,总书记看了直夸孩子们手艺好。

“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先这件事要由学校来办,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纠正这种现象。”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然,如果孩子们还有时间精力,来到社区里,引导他们做一些符合兴趣的事情,这种形式也很好。”

歌声悠扬,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了舞蹈室。

“歌之缘合唱团”正在这里排练献礼“七一”的红色歌曲。61岁的卓玛才仁站在第一排,用高扬优美的藏语领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总书记带头鼓起掌来:“《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唱出人民群众特别是藏族同胞,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这个歌在‘七一’的时候唱很有意义。”

歌声里流淌着百姓真挚的情感、洋溢着人们幸福的生活。

离开社区时,居民们围拢到总书记身边,依依不舍。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

“安居才能乐业,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看着人群中的孩子们,总书记面带笑容,“等这一批小家伙长大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又不一样了,我们人民的生活又会上一个水平。从现在开始,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再接再厉!”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总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因其而得名。

从西宁出发,乘火车、转汽车,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拔3200多米的青海湖仙女湾,实地考察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仙女湾位于青海湖西北侧,属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夏日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波光粼粼,一望无际。

当地有关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近15年来,青海湖水位上升了3米多、面积扩大了300多平方公里。

“现在水有多深?”总书记问。

“平均18米,最深28米。”

青海湖水位持续上涨,有利于周边气候变湿变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野生动植物和鸟类栖息环境以及整个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

从仙女湾远眺四周,水系、滩涂、水生植物等生态景观类型丰富,碧波荡漾,飞鸟翔集,呈现出典型的湿地风貌。

“这里水质怎么样?”“鸟类有多少种?”“禁渔是怎么搞的?”围绕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工作,总书记问得很细。

3个月前,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海北州门源县的孔庆菊代表,向总书记介绍了近年来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的变迁。

这次,站在青海湖边,遥望巍巍祁连,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听取了青海省关于祁连山自然生态情况的汇报,特别关注询问祁连山冰川同青海湖水源之间的联系情况。

沿着木栈道,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周边环境:远山如黛,碧水无垠,草原上牛羊成群,天空中飞鸟翱翔……

“看到这样的景象,总会想起王洛宾在青海创作的那首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正是充分吸收了这里的精华养分,他才为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这样美好的作品。”

在总书记心中,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环顾四周,他反复叮嘱当地党政负责同志,青海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

9日上午,在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党中央下决心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战略考量。

他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要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有青海的特点,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在全国大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青海90%以上国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

青海省主要负责同志在汇报工作时提到,青海正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肯定:“我注意到你们加了个‘冰’字,体现了青海生态的特殊性。这个‘冰’字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加的。”

对生态环境保护,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

2014年8月、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作出批示。

这次在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木里问题要抓好整改,不留尾巴、不留遗憾。今后,这类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搞下不为例。

“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会建设起来”

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