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繁花|新潮

从作品到产品,让创意“落地开花”

20210610期来自:新华日报

第127期

第七届“紫金奖”亮出“成绩单”

创意成就美好,设计点亮生活。6月5日-10日,第七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颁奖典礼暨优秀作品展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一系列匠心独具的获奖作品,不仅记录着一年来江苏文化产业界的奋斗和耕耘,也见证着最具活力的创新、创意和创造。

□ 本报记者 王 慧

深挖文化,传统与未来相互辉映

观众参观优秀作品展

《移动城堡——平疫结合的疗养院设计》

《米器》

本报记者 万程鹏 摄

□ 本报记者 傅秋源

电影观察

人的支持与包容。可以说,中共一大时她的角色就是“后勤部长”:会议信函经她的手,与会人员的食宿她来管,开会的时候她还兼任保安。

中,小到场景中的一条鱼是否鲜活,群众演员的口号是否响亮,大到诸多主要人物的故事、情节设计,主创团队都进行了精心把握。

“陌生化”,演绎创新故事

留住历史,赓续精神血脉

正青春,勾勒当年中共一大

影片力图让观众在这样宏大且为人所熟知的题材中获得“陌生感”。首先,影片使用李达王会悟夫妇和李汉俊这支“上海小组”的故事串起整条线索,让观看了很多相关电影的观众产生新鲜感。其次,影片花了相当的笔墨去刻画当时国内外的局势,可以说是首次用国际视角将历史切片中的1921年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中,几次展示日本东京警视厅对中共一大的监视,这是有资料支持的。据郑大圣透露,剧组在东京警视厅发掘到一份来自上海的电报,编号995,是1921年6月29日由东京警视厅给日本外务省亚细亚局的。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份电报里,日本特务把中国共产党开会的地点和时间摸得一清二楚,就差门牌号了。

为呈现视角新颖且更加细腻、真实的“1921”,主创团队谋求了诸多突破:

例如摄影指导曹郁为此部电影设计了相对明快、充满动感的影像风格,颠覆了过往历史片对于此阶段上海的传统表现。这一方面是因为影片青春片的定位,同时也基于历史学家的指导,这种风格更加符合彼时上海势力交错、蓬勃发展的实际情况。

而在导演黄建新看来,《1921》最大的突破在于将视角聚焦到宏大历史中的具体个人。如果说《建党伟业》展现了历史洪流,《1921》则讲述了其中亲历者们的故事。这也要求电影必须具备更加细腻的“烟火气”。拍摄过程

期待电影留得住,即意味着它的历史呈现需要深邃而富有时代精神。对本片监制、导演黄建新来说,《1921》首先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黄建新一直强调说,每一个人物内心的动机、初心不能来自于一个概念。为了让演员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导演、编剧阅读了大量史料,并把人物传记、历史文档等各种资料寄给演员,让他们做好准备。郑大圣表示,“哪怕是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天的客串表演,我们都会一起认真讨论,研究琢磨如何传神准确地塑造好人物。”

唯有真实,才能有更强的代入感。电影开拍前,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召集党史专家、上海城市文化史专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资深研究员等专业人士,与电影主创团队一同召开多次剧本论证专题会议,反复打磨人物性格,挖掘历史细节,力求让这段观众耳熟能详的史实在银幕上绽放新意。而影片主创团队搜集史料、勘景的足迹更是遍布上海、全国乃至海外。剧组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党的“一大”“二大”会址以及博文女校等建筑群,打造“艺术的真实”。

“我们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更多年轻人提供一个回望百年征程、读懂百年初心的机会。一百年前,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满怀理想和壮志,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矢志改变中国的面貌,这是容易引发今天年轻人的共情与共鸣的。”黄建新说。

又是黄建新,又是建党题材,又是囊括诸多实力派的庞大演员阵容,很难不联想起黄建新导演之前的“建字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及监制的《建军大业》,只是这一次的主旋律电影,紧紧扣住了“青春”二字。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参会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龄最小的代表只有19岁。剧组选择年龄相仿的演员来饰演这些历史人物,力图最大程度地贴近历史。“100年前的年轻人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中的一句话,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如何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内心,是最有挑战性的。”联合导演郑大圣说。

如电影海报中所说,“一百年,正青春”,《1921》无疑是一部青春的电影。那一年,领袖毛主席尚不到而立之年;李达和王会悟刚刚成婚不久;王尽美、刘仁静、邓恩铭更是青春年少。他们不仅是革命者,还是触得到看得见的平凡青年,有各自的生活,有不同的喜好,有无比珍视的人,只是因为怀着同样的理想,他们选择了“抛头颅,洒热血”。

影片同时将目光对准了革命队伍中的女性力量。譬如倪妮饰演的王会悟,是影片中的“红色女神”,她身上不仅洋溢着青春气息,还有对爱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