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繁花|新潮

努力实现从“有高峰”向“多高峰”跨越

20210603期来自:新华日报

第126期

文艺纵横

□ 章剑华

江苏是自然界的平原,文化界的高原。回望文化高原之上,曾经耸立许许多多的文化艺术高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所指出的:江苏自古文化底蕴深厚,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汉赋、顾恺之的《画论》、祖冲之的“祖率”、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冯梦龙的“三言”、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都与江苏有关。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代东林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朱自清的“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等,至今给人以深刻启示。

进入现当代,我省的文化艺术一直保持着“高原”的标高,也出现了许多艺术高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江苏文艺进入了活跃期、发展期、繁荣期。娄勤俭书记在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上总结为“三个一大批”:一大批江苏作家投身时代、观照现实,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气质不凡的江苏文学;一大批昆剧、京剧、扬剧、淮剧、锡剧名家以及扬州评话、苏州评弹艺术家,传承经典、创新发展,共同成就江苏戏曲、曲艺的好戏连台、精彩不断;一大批江苏书画家,笔墨丹青、追随时代,在大家林立、群峰并峙的当代书画界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杂技、工艺、影视等,也都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总之,江苏的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生机盎然。娄书记将之形象地比喻为书法上的“八面出锋”,并豪迈地说,江苏现在是“有高原也有高峰”。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我省文化艺术事业长足发展,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但还是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一鼓作气、继续努力,实现从“缺高峰”到“有高峰”再到“多高峰”的不断跨越。

文艺发展如同大河奔流,既有波峰,也有波谷;如同群山叠嶂,既有山峰,也有山谷。那些为世人公认的文艺高峰期,最根本的标志、最醒目的现象,是大量优秀作品尤其是精品力作的喷涌而出、蔚为大观。人们谈论一个时代的文艺复兴、文艺繁荣、文艺成就,首先想到和讲到的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艺术家和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建设文化强省,繁荣文学艺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要努力构建文化艺术的高峰。

文艺界的高峰与自然界的高峰不同,不是因自然因素而瞬间形成的,而是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经过文艺工作者长期不断努力而层层堆积构建起来的。就文艺作品而言,主要分成这样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即优秀作品,就是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几乎每天都在创作文艺作品,但不可能都是优秀作品,有些可能是不合格作品,甚至是低质、低俗作品。作为一名艺术家,起码应该以生产优秀作品为己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优秀作品的艺术工作者就称不上真正的艺术人才。二是主体层,即精品力作,就是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显然,精品力作比优秀作品的要求高得多。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在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努力创作精品力作。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了,审美水平也提高了,一般的文艺作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欣赏需求,而应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尤其是精品力作。没有精品力作的艺术家称不上优秀的艺术家。同样,一个时代的文艺繁荣离不开大量精品力作的涌现,这是文艺创作的主体。三是顶峰层,即经典之作,就是具有“隽永之美、永恒之情、浩荡之气”的作品,这是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最高境界。经典之作是一个时代的文艺标识和标杆,有着广泛的影响性和认同度,而且能够传之久远、留传于世。看一个艺术家是不是名家大师,就是看他有没有经典之作;看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主要是看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真正能在人类历史上和艺术史上留下来的,往往就是代表这个时代最高水平、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无论是优秀作品、精品力作,还是经典之作,都需特殊的文艺人才去创作。就艺术人才而言,也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专业人才。一般是指经过专业学习、专业培训过的艺术人才,当然也不排除自学成才者,具有较为全面、较为深厚的艺术知识和艺术创作能力,并积极参加到艺术活动和创作实践中来,不断创作出较高水平的优秀作品。二是艺术家。以艺术创作为职业或终身追求,有较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有较多的优秀作品和精品力作,得到社会公认,获得重要奖项,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有突出成果、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家可称之为著名艺术家。三是名家大师。在学术上、艺术上有突出成就或贡献的著名人物,这种成就或贡献首先体现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上,有重要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提出过独到的、深刻的、有影响的艺术思想,有一批精品力作和自己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有的堪称经典之作,有的自成一派,引领创作潮流,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同时,德艺双馨,为人师表,有崇高的威望,倾心培养艺术人才,积极推动艺术事业发展,成为文艺界的领军人物。

现在讲到文艺高峰,一般都指名人名作或名家大师。其实不然。文艺高峰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艺术作品,又包括艺术人才。在艺术作品中,既要有优秀作品、精品力作,又要有经典之作;在艺术人才中,既要有专业人才、艺术家,又要有名家大师。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的文艺高峰。因此,我们构建文艺高峰,不能仅仅盯着名人名作、名家大师。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着眼于基础,着眼整体。当然,文艺高峰最重要的、也最难得的是顶峰,即名人名作、名家大师。需要指出的是,名人与名作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但这不是“鸡与蛋”的问题,显然是先有名作才有名家,先有大作才有大师。有了名家大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品力作和经典之作。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更多的文艺高峰呢?

时代造高峰。文艺与时代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文艺要承担起这样的功能与使命,就必须融入时代、反映时代,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可以这样说,伟大时代需要伟大作品,伟大时代孕育伟大作品,伟大时代造就文艺高峰。

奋斗出高峰。时代造就高峰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奋斗出来的。一切优秀作品尤其是精品力作、经典之作,无一不是苦出来的、磨出来的,无一不是用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有好作品,方能出高峰。要鼓励艺术家们艰苦奋斗、努力奋斗,持续奋斗,奋斗出好作品,奋斗出艺术高峰。

平台推高峰。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话:“泥泞路上的奔驰,永远跑不过高速公路上的夏利。”说明平台很重要。艺术人才和艺术作品的产生、发现、成长、成名也是这样。不同的平台造就不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人才。我们要努力为艺术家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与平台。首先是创作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提供丰富的创作题材和便利的采风写生条件等;其次是展示传播平台,充分利用美术馆、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场所,搞好艺术家作品的展示展演活动,让他们的优秀作品及时广泛地与大家见面,并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让艺术作品插上传播的翅膀,飞得更广更远,扩大影响;再就是评奖激励平台,组织好各类文艺评奖,加大对精品力作的奖励力度,调动艺术家创作积极性。还有市场平台,支持更多的艺术作品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产品消费需求,扩大社会影响,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构建更多的文艺高峰,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作是艺术家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就是要抓创作、出作品。从江苏文艺创作的现状与任务来看,首先要抓好主题性创作。主题创作要求作品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创作,既可以是命题创作,也可以是自主创作。艺术家不能回避主题创作,而是要积极争取主题创作。主题创作往往题材宏大、贴近时代,更有震撼力和影响力。在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上娄勤俭书记讲到的“五大故事”,都是江苏艺术家必须抓好的最好的主题创作。我们一定要围绕这些主题,当然不局限于这些主题,努力抓好主题创作。主题创作要精心策划、出好题目、加强组织、大力支持、切实指导,不能是一般化的号召,要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同时要抓好原创性创作。原创意为原始的、独创的、最初的、新颖的作品,相对来说,我省原创性创作有点弱,高质量、有影响的原创作品并不多,所以要提倡和加强原创性创作,特别是要抓好江苏题材、江苏主创、江苏生产的文艺创作,多出江苏制造的文艺作品。还要注重孵化性创作。文学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与源头。许多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改编转化而来。江苏是文学强省,有许多著名作家和经典文学作品,把这些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影视剧,应该说最讨巧、最有把握,也最容易出精品力作。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只有努力创作更多更好更精的文艺作品,才能让江苏文艺在历史星河中闪耀更加灿烂的光芒,让“高原之上耸立起更多高峰”,使江苏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强省。

(作者为江苏省文联主席)

“昆五代”出师,文武双全技惊四座

昆五代《扈家庄》剧照

昆五代《白蛇传?盗草》剧照

靠近些”“手要指出去”,看到台上任何一处细节的不足,徐老师都要再次提醒。看到许仙那个极易出彩的吊毛后,徐老师笑道:“这个动作是我坚持保留的。本来昆剧《断桥》里的许仙就有吊毛这个身段,演员年纪大了无法完成会把这里改掉,但他们小孩子身上都有功夫,既然学就要学得原原本本,所以我坚持保留这个难度动作,这将会是台上的一个亮点。”

跟班整整六年,“昆五代”孩子就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女一般,赵荣家为孩子们出色完成五场毕业演出而由衷地开心和骄傲,“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信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真心为他们高兴。”忆起往昔,赵荣家透露他也时常被孩子们的暖心之举而感动,“有一次他们见我连续几个月陪着练功上课,人都消瘦了一圈,就跑去和另一位老师商量,能否代我带几节课,让我休息休息。后来那位老师跟我说了这事,当时我感动得差点掉泪。”

戏在人传。百戏之祖的昆曲,全国仅有8个昆团,从业人员号称“800壮士”。江苏省昆剧院从1960年建团迄今,一共四代演员。以张继青为代表的第一代演员被称为“继”字辈,大多来自省苏昆剧团,如今他们已年过八旬。第二代是省戏校于1960年招生的首届昆曲科学生,石小梅、胡锦芳、张寄蝶、黄小午、林继凡、赵坚等这批名角儿,都是建国后江苏首批以现代戏校教学体制培养的专业人才。第三代1978年入校,1985年毕业,其中的佼佼者柯军、李鸿良、孔爱萍、徐云秀、龚隐雷、钱振荣等,现在都50多岁,依旧活跃在昆曲舞台。第四代就是1998年入校,2004年毕业,如今风华正茂、青春靓丽的舞台中坚力量——施夏明、单雯、张争耀、周鑫、徐思佳、孙晶、赵于涛、钱伟等。这四代人,梯队性地建构了江苏昆曲的荣耀,也见证了百戏之祖从衰落到复兴的历程。

柯军告诉记者,“出人,是昆曲这20年来最大的变化。现在全国昆曲从业人员逐渐壮大,特别是35岁左右的青年演员占比超过六成,学校还在不断培养下一代,解决了昆曲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昆曲赶上了好时代,昆曲人也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一方面要更加有力地继承传统,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还是昆剧传习所百年诞辰,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周年,昆曲在党的关怀下,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柯军这样形容昆曲翻天覆地的变化。“昆五代”恰巧在这个重要节点入职,既是一种机缘巧合,更别有一番深远意义。“从这次小昆班选择五场折子戏作为毕业演出,就充分证明我们对昆曲传统的重视,对经典折子戏的坚守和传承。”

4月底,小昆班的李静阳、吕廷安顺利加入现代昆剧《眷江城》剧组,接棒“昆四代”担当主演,预示着“昆五代”已经站在了昆曲前行的风口浪尖。院长施夏明坚定地表示,“昆五代”的成长秉承了省昆一直以来坚持的南昆风度和严谨的传承,比起第四代,他们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未来,我们会继续举全院之力把他们带好,首先就是传承,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剧目,量身定做传承大戏,同时还会以考核评比来促进他们提高。在教给他们更多剧目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对于昆曲艺术的思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他们,未来可期!”

供图 毛建平

未来可期,昆曲人传承创新

“这里再往前一点”

“两人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