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也是一种陪伴

20210601期来自:新华日报

5月30日,星期天。李小俊迎来一周唯一的休息日,他先带儿子李文博去饼店吃早饭,回家后陪儿子下一会儿棋,便帮儿子复习功课。

李小俊夫妇都在苏州一家光电公司工作,晚上、周末加班是常事。担任部门经理的李小俊,经常忙到晚上九十点钟才下班。11岁的李文博早已习惯父母忙碌的工作状态。“爸爸妈妈忙工作,都是为了这个家。星期天,我喜欢让爸爸带我去外面转转。不过爸爸辅导我作业,让我提高成绩,也是不错的。”李文博十分懂事。

李小俊夫妇真切感受到,一家人出去玩得开心和幸福。“有一次我们出去玩,到家有点晚了,儿子主动说‘今天带我玩也很辛苦,衣服我来洗吧’,除了洗衣服,儿子还拖了地。”这让李小俊夫妇惊喜之余,很是感动。

偶尔得空,李小俊与同事们会聊聊孩子的学习、生活。他们发现孩子们身上的共同点:希望爸妈早点下班,找理由跟爸妈多聊上几句,甚至有些孩子故意放慢写作业速度。

4月30日深夜12点,李小俊下班回家,“发现儿子还在等我,就为了和我聊上几句。”周六,李小俊夫妇上班时常接到儿子的电话:“我作业写完了,你要不要回来看看?”

“想到没时间陪儿子,有时候我也挺心酸的。”李小俊感慨。

今年开始,李文博放学不再让爷爷接送,而是自己搭半小时公交车回家。李小俊给儿子配了儿童电话手表,让他上车、到家都给爸妈打个电话。李小俊说,家长既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要挤出时间来沟通,“哪怕打个电话也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时刻在关心他。”

前不久,李小俊被评为苏州市吴江区劳模。他把证书和奖杯都给儿子看,儿子说:“不错、加油!”李小俊也激励儿子:“以后你获得了荣誉,我会给你奖励。”

武先生与妻子,同在南京一家银行担任中层管理人员。他们早晨8点半上班,晚上9点后下班是常态。两口子经常下班到家时,两个儿子已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入眠。

5月29日,星期六,武先生给7岁的大儿子办了一场生日会。“周末我们也想偷懒,但还是会尽可能地多陪陪小孩。”武先生说,“不加班的双休日,会和大儿子聊天,‘恶补’他一周情况。”

武先生说,也许因为他和妻子都不是情感细腻的人,在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感到焦虑。工作和陪伴孩子并非对立,他和妻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不努力工作,就不会有好生活”,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

专家点评

专家点评

东南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马向真:

家长尽可能每天在固定时间陪孩子,如果无法保证每天都有时间,那么尽量在每周的一个固定时间全心全意与孩子交心,形成一个规律,建立跟孩子之间的联系。孩子小,家长就陪同孩子玩游戏、做手工。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被忽视,产生心理波动,也很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家长要经常跟孩子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聊孩子喜欢的话题,充分沟通、预防矛盾。化解冲突也是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契机。

马向真:疯狂“鸡娃”,一定程度上是父母自身焦虑心理的折射。父母害怕在竞争中落于下风,所以要为孩子“加餐”,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少些“鸡娃”行为,改善“内卷”现象,一方面需要教育资源均衡化,建构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调整心态。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情商的培养非常重要。父母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陪伴,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知识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学,但是心理健康需要分阶段正确引导,而父母是第一引导人。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