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父母,给孩子真正的陪伴

20210601期来自:新华日报

二孩妈妈王女士慨叹,生了小儿子赫赫后,她本以为把养育女儿的经验“复制粘贴”一下,就可以“捎带手”把儿子带大。直到赫赫表达出强烈不满,她才发现,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要真正地“回应”孩子,不断地根据孩子的反馈来调整自己。换句话说,父母自身也要成长,要一直“在路上”。

“妈妈,你怎么不回答我!”赫赫在一旁看图画书,边看边问为什么,坐在旁边陪他的王女士,捧着手机飞快地处理工作。直到儿子的埋怨声打断她的思绪,她才想起,儿子刚才一连问了几个问题她都没有回应。

“我和孩子爸爸慢慢发现,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对父母的需求也不同。我家老大比较独立,但老二比较黏人也很敏感。当他发现你在敷衍,他就会发脾气表示不满,甚至要伸手把你的脸转向他——这样他才有安全感。”

王女士调整方式,陪娃时尽量不看手机,“陪伴不仅是物理空间上在一起,也不是带着孩子上学上辅导班,而是双方情感上要有互动,父母要清楚孩子在想什么,遇到怎样的问题和困惑。”

不过,赫赫上幼儿园大班时发生的一件事,让王女士再次陷入反思。一贯讨人喜爱的赫赫,竟然挥着拳头打了一位小朋友!她突然意识到,对儿子的教育缺失了“社会化”这重要的一环。“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倡导以和善但坚定的态度,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教给孩子。要不要一味地赏识孩子?怎样正确地赏识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交往的能力、恰当的自我评价,这些都是家长应通过陪伴输送给孩子的东西。”

扬州公务员盛悦尽力成为带孩子看世界的“眼睛”。大学主修俄语的盛悦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国,深信眼界和知识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我儿子小时候吃饭,碗里总会剩很多饭粒,我就把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饭的故事讲给他听。这个故事更容易触动他幼小的心灵。”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提出的问题很稚嫩,盛悦却从来不会轻易忽略:“我总是认真地把我在国内外看到的、感受到的和我理解的都告诉儿子。家长陪孩子时,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珍贵的好奇心,认认真真答疑解惑,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南京媒体人张琳认为,好的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有效,在于父母能否利用好有限的时间,高效率地回应孩子“成长的烦恼”。“我女儿住校时,有一次给我打紧急电话,哭着说她的小闺蜜因为一点矛盾不想和她做朋友了,问我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妈妈小时候也曾因为一点小事就和朋友断交,没想到成了终身遗憾,如果你对友谊轻言放弃,将来不会后悔吗?于是女儿主动找闺蜜和好,闺蜜很惊讶也很感动。”张琳慨叹,陪伴未必意味着做“helicopterparents”(直升机般盘旋头顶的父母),而是在孩子迷茫、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狠狠地“托”他们一把。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