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淮海战役』

20210531期来自:新华日报

一报两版,周恩来亲写题词和挽诗

?▼1941年1月18日刊登周恩来题词和挽诗的《新华日报》

□周铁根

徐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强调,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徐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以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为战略统领,锚定“两高两强”奋斗目标,奋力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淮海战役”。

奋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的“新淮海战役”,必须自觉“听党指挥”,在践行绝对忠诚中把牢前进方向。淮海战役期间,毛泽东主席通过74封电报,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听党指挥,闻令而动、遵令而行,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历史一再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坚决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重要保证。徐州是江苏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组织之一“赤潮社”的诞生地,是陇海铁路全线大罢工热潮的点燃地,是江苏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的成立地,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听党指挥已牢牢扎根人民心中。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徐州将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斗前行。深入实施“党建+”工程,大力推进“三个全面”,充分发挥“三个作用”,确保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圆满实现。

奋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的“新淮海战役”,必须坚持“依靠人民”,在践行根本宗旨中彰显发展成果。“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好儿郎含泪送战场”,在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场上,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支前场景。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将锚定“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共建共享幸福温暖徐州“大家庭”,让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奋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的“新淮海战役”,必须注重“团结协同”,在践行系统观念中汇聚行动合力。毛主席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了一倍的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参加淮海战役的华野、中野将士自觉服从大局、紧密协作配合,形成一盘棋、攥成一个拳,发挥了联合作战、整体作战的强大威力。团结就是力量,协同方能致远。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大力弘扬团结协同精神,汇聚攻坚克难的最大合力,努力在胸怀大局中应对变局、开创新局。要持续巩固“大团结”的大好局面。围绕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四位一体”社会善治徐州模式的优势,寻求基层对话最大“公约数”,画出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不断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要积极拓展“大协同”的大好态势。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聚焦区域交通快联快通、产业协同发展、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努力开创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

奋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的“新淮海战役”,必须矢志“决战决胜”,在践行重大使命中激发干群斗志。面对60万对80万的力量悬殊,人民军队以决战决胜的大无畏精神,战必胜、攻必克、打必歼,夺取了战役的全面胜利。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必须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

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在红色热土上接续奋斗、谱写新篇。我们将咬定“两高两强”奋斗目标,引导全市上下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吹响决战决胜的冲锋号,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不断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新境界。 (作者为徐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揭露真相,奔波走访争取各界支持

“《新华日报》得到皖南事变的消息是在1941年1月11日,当时周恩来、叶剑英等南方局领导正在报馆与工作人员共同庆祝《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江苏省档案馆研究馆员刘维荣介绍,当时中共南方局的机要送来关于皖南事变的中央急电,周恩来看后,当即将新四军被围剿的消息透露给大家,这时现场电灯突然熄灭了(战时重庆电力不足,经常停电),过了一会才又亮起来。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

1月12日,《新华日报》发表庆祝创刊三周年的消息,在引述周恩来的讲话中插了一句话:“新X军最近在向北移动中被敌寇重重包围。”

这是《新华日报》最早透露的关于皖南事变的消息,短短十几个字夹在两千字的消息中并不显眼,其中使用“敌寇”两字则是一种临时处置。当时,“敌寇”一般指日本侵略军,这里借用来指称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既可以对付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又表达了对国民党破坏抗战消灭新四军的痛恨。

袭击新四军后,国民党反共气焰十分嚣张。1月17日悍然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并通过中央社编发消息强令各报第二天刊登,还要配发反共社论。周恩来指示《新华日报》拒绝刊载,并立即打电话向何应钦抗议,指出:“你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周恩来还同叶剑英在红岩村召开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报馆的工作人员会议,积极布置各项应变措施,研究《新华日报》的斗争策略,决定派社长潘梓年、石西民到与新华日报关系较好的报馆说明情况,争取支持。

潘梓年和石西民走访了新蜀报、新民报、大公报等报馆夜班编辑部,向朋友们说明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表示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将坚持团结抗战,尽力防止分裂,希望同行考虑大局、主持正义,对中央社歪曲事实、污蔑新四军的稿件予以抵制。

“但在当时重庆的舆论环境下,报纸如果拒登中央社的稿子,便意味着报馆关门,甚至招来更大祸害。不过这些报纸第二天在刊登中央社稿件时,都作了淡化处理。”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正强说,与《中央日报》《扫荡报》等国民党报纸用大字标题醒目位置刊登稿件不同的是,《新民报》《国民公报》等几家媒体对蒋介石的反动《通令》或不作评论,或仅泛泛写一点应付的话。

“国民党策划的围剿新四军事件是有计划、有预谋的。他们明白,如果让共产党将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必然使自己陷于舆论困境中。于是,国民党新闻机关强迫重庆各报只能刊登中央社提供的新闻通稿,不得自行采写稿件。”胡正强说,《新华日报》写的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消息和驳斥国民党反动军令的社论,全都被新闻检查所扣押。不仅如此,国民党当局1月17日晚还派检查人员和宪兵坐镇编辑部,监视编排、印刷。

当晚,周恩来亲笔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诗,准备刊登在次日报上,但这时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官还在报馆坐等检查第二天出版的报纸。胡正强说,为了绕过新闻审查,《新华日报》决定当天刊印两个版面,一个用来应付新闻检查官,另一个刊有挽诗的版面大量印刷。

1月18日,周恩来的题词和挽诗占了《新华日报》二、三版中间很大篇幅。“文字苍劲有力,文辞正气凛然,这是对皖南新四军将士寄托的无限哀悼。”胡正强说,周恩来写的题词和挽诗,不是新闻稿,但又具有极强的新闻性和暗示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新闻报道。天刚蒙蒙亮,工作人员便分途把报纸发送出去。清晨6点多钟,印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送达读者手中,贴满大街小巷的阅报栏。等到别家报纸开售,重庆各界人士已经读了周恩来的题词和挽诗在议论纷纷了。

此事令国民党高层大为震惊,立即派大批宪警特务,四处撕报,追捕报童,搜查订户,闹得满城风雨。有外国记者甚至以80元代价抢购一张当天的报纸,皖南事变的消息很快传遍世界各地。

为进一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周恩来还专门找了新华日报的章汉夫、徐冰和南方局军事组的李清、薛子正等,在叶剑英主持下,研究、起草了《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由《新华日报》19日赶印成传单散发。《真相》聚集了众多能人的智慧,材料扎实确凿,说理透彻,一目了然,皖南事变顿时大白于天下。

事后,毛泽东从延安致电周恩来表示,南方局和《新华日报》对皖南事变的应对处理非常好,“收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旺。”

“中共针锋相对、义正词严的斗争和处理皖南事变的严正立场、合理主张,以及以德报怨、团结抗日的决心,赢得了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海外侨胞、国民党左派与国际进步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刘维荣说,国民党在皖南事变中把国共合作关系推到了破裂的边缘,共产党如不反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将名存实亡;如反击过当,国共将完全对立,统一战线彻底破裂,则于民族抗战大局不利。通过《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题词这样相忍为国的方式来实行政治反击,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的图谋,争取了中间势力的同情和支持,宣传共产党坚持抗战坚持民族统一战线的勇气和决心,使极度危急的国内时局得以扭转,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艰难斗争,《新华日报》度过随时被查封危机

胡正强告诉记者,当时的国际三大势力中,英美不赞成蒋反共,苏联则明确表示如蒋不停止反共,苏将不再支持国民政府武装、物资和军事人员。最出乎蒋介石预料的是,他1月17日发布命令和谈话的第二天,日寇便开始调配7个师团,于24日发动对河南的大进攻。日寇认为,蒋驱逐华中共产党军队去华北破坏了日本人利益。蒋介石欲以反共来博取日寇停止进攻,结果却弄巧成拙,火上浇油。

中共围绕皖南事变所作的斗争,寸步不让。

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让中外人士看到新四军还在抗日战场上坚持作战;1月22日,中共中央提出解决时局问题的十二条根本办法,包括要求严惩何应钦等人,释放新四军被扣、被俘人员等,周恩来又以解决这十二个问题作为中共参政员出席会议的条件,提交国民参政会,要求讨论,以期恢复国共团结,坚持抗战。3月7日,《新华日报》根据南方局决定,发表《中共参政员未出席本届参政会真相》一文标题,并刻意“开天窗”示众;又于3月10日另出两个版增刊,发表《中共七参政员不出席参政会之全部文献》,向各界人士详细公布事实经过,迫使蒋介石不得不作出正面答复,表示“保证今后绝无剿共的军事”,希望中共参政员能在参政会共聚一堂。

在此期间,潘梓年先后5次致函国民党当局,就报纸遭受严重迫害提出抗议。国民党中宣部亦不得不复函称:“已批复对《新华日报》予以保护矣。”

接着,2月10日,国民党中宣部转达蒋介石手谕:“以后宪军警及党政机关,非奉本委员长命令,均不准对《新华日报》及中共人员稍有扰乱为难事。”至此,虽然稿件被扣、报纸被没收、报童被拘捕仍在继续,但《新华日报》随时被查封的危机暂时避免了。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