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梦,自有接棒人

20210527期来自:新华日报

万建民院士:

追梦人

□ 本报记者 王 拓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袁隆平院士最大的牵挂,也是他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在广袤的大地上,禾下乘凉梦将如何接棒?《科技周刊》记者专访两位农业科学领域的院士,畅谈中国农业科学发展的未来和期盼。

“中国粮”已主要用上了“中国种”

科学的魅力在于创新,袁隆平院士影响着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万建民表示,“袁老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主要进行籼型亚种内杂种优势的利用,利用的亲本也是相对亲缘关系较远、地理上比较远的亲本优势更强。”万建民院士说,为此他们团队考虑到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应该更强,但籼粳亚种间也存在杂种不育、超亲迟熟、株高超高三大问题,“围绕三大问题开展研究,我们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研究也是受到袁老研究所启发的。”

对于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讲,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种子安全是关键。万建民院士说,我国正在加紧建设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新的种质库今年建成后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将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稳定在470公斤左右,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特别是作为口粮的稻谷和小麦,多年更是产大于需。这些年我国粮食绝对够吃,但粮食安全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他表示,要让国人吃饱吃好,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过“十三五”育种科技攻关,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可以说,“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

万建民院士表示,虽然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短板和弱项。为此,中央及时部署打好种业翻身仗,通过保护种质资源、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对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强化粮食安全。“当前,我们团队在水稻品种培育方面主要围绕优质、抗病虫等方面开展研究,比如2020年我们培育出宁香粳9号,在多地进行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和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会,而且品质非常好、适口性好、香味浓郁,在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荣登优质粳稻金奖榜首,在第二届中国好米榜评选中获得金奖,有较好推广前景。”

盖钧镒院士:

优质种质资源提高中国大豆自给率

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院士带领全国科学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开创了新的天地。”回忆起当时的氛围,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盖钧镒记忆犹新,他说:“看到杂交水稻的成功,大家开始探索杂交棉花、杂交大豆、杂交油菜,我们都想让中国有限的耕地充分发挥潜力。”

此前,盖钧镒院士曾带领团队搜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1.5万余份,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资源库,绘制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图。在60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和同事的脚步走遍全国每一寸生长大豆的土地,创新大豆群体和特异种质2万余份,主持参与了20多个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工作,长江中下游的3000多万亩豆田,也在他们的指导下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当下,中国的大豆依旧依赖进口,盖钧镒院士要和时间赛跑,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只要中国还未实现“大豆自由”,他奋“豆”的脚步就决不停歇。直到今天,盖钧镒院士还保持着每天早上喝一杯豆浆的习惯。“只要每天早上中国人的碗里装的是自己的豆腐,中国人的杯子里盛的是自己的豆浆,我的坚持就有意义。”他常这样对身边人说。

最近,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成功选育出大豆新品种“南农66”,并以240万元的价格完成转让。“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大豆要翻身,品种是关键。现在,最希望攻克杂交大豆在育种产业化上的技术难关,通过优质种质资源来提高中国大豆的自给率。”盖钧镒院士表示,要打好大豆种业翻身仗,品种首先要突破,要符合市场需求、贴近百姓需求。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强良种的生产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紧密结合”的育繁推一体化途径。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