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源头治理,强化控流截污

20210527期来自:新华日报

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常州严格执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和调控机制,全面禁止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定位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中禁批的项目。强化重污染行业治理,2016年以来,常州累计关闭化工企业656家,市政府印发《常州市印染行业发展规划(2020-2024年)》,推进印染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2018年-2020年累计完成7981家“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完善工业集中区污水管网建设,对全市47个工业集聚区污水接管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2000余家直排工业企业实施污水接管工程,全市工业企业污水纳管率全面提升。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方面,出台《常州市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将太湖一级、二级保护区均划为禁养区,全市禁养区面积占比达64.91%,禁养区内2583家畜禽养殖场户已全部关停到位。常州市编制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禁养区内养殖行为全部完成退出。完成沿太湖3公里缓冲带1149.36亩水产养殖整治和清退;完成滆湖武进境内9449亩网围拆除工作,武进区环滆湖区域退出水产养殖3000余亩。在全省率先出台《常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常州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全市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2%以上,太湖一级保护区2020年化肥施用量较2015年削减21.51%,化学农药施用量较2015年削减44.1%。

实例一:

智能渔场养殖助蟹农致富

金坛区指前镇智能化渔场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6500亩,总投资5亿元,是金坛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江苏省农业高新区的核心区,已入选2020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智能化渔场按“一次性高标准规划、分步骤逐一实施”构想,采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集体参股、村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按照“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标准进行建设,池塘设施和智能生产管理水平全国领先。目前,总投资70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对标标准最高的国家级河蟹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级河蟹出口示范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蟹种1000万只,出口高品质商品蟹100吨。

智能化渔场以“数字渔业、绿色发展、产业标杆”为目标,探索在河蟹养殖投饲、增氧、水质监测调控、起捕、清淤等阶段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将在全国范围内引领河蟹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的革新浪潮。目前,自动撒料机、航拍喊话机、自动割草机、自动增氧机、自动进排水、水质在线监测等一批设备技术已在智能渔场投入使用,实现了河蟹养殖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智能化。

除了健康养殖,近年来,养殖尾水处理备受社会关注,而在指前镇,智能化渔场探索采用“生态沟渠—固液分离—生物接触氧化—潜流湿地”的组合工艺处理水产养殖尾水,尾水净化区域总面积达200亩,水体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达到95%以上,总氮和总磷指标可有效降低80%以上,排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以上,水体可循环利用。运行后每小时的净水量将达到2万立方米,完全满足智能化渔场养殖用水的需要,真正实现循环水养殖、不向外排放,不但能够提升养殖水产品的品质,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而且真正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再利用,节约了水资源,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智能化渔场致力于建成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实现渔业规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将通过吸引集聚优势资源,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河蟹一二三全产业链园区,撬动河蟹产业发展新动能。未来,渔场还将规划渔民创业区、休闲垂钓区,集纳餐饮、民宿、非遗和农耕文化展示等内容,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方面,“十三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3.5万吨/日,通过实施提标改造,27座污水处理厂排放出水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加快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1576个规划发展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受益农户17.5万余户。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施无害化处置。全市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建制乡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均已达100%。

船舶港口污染治理方面,沿江6个码头已全部完成船舶垃圾和生活污水接收设施建设,内河港口完成建设任务的80%以上;全市1800余艘机动船舶均安装了油水分离器,400总吨以上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全部完 成 改造,入湖船 舶100%配备垃圾存储器和油水分离器。加强部门联动,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联单制。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