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长三角最具想……

20210525期来自:新华日报

担 当

“这里是长三角最具想象力的地方”。

将时间拨回几年前,可能谁也想不到,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长三角势力”强势崛起;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走向国际一流;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的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浙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将成为又一“国之重器”;合肥打造总投资超千亿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长三角的想象力不止于此。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下游;水质达标,下游补偿上游——被形象称为“水质对赌”的国内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去年底在新安江流域完成第三轮试点。

如今,新安江已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而“新安江模式”也在长三角走得更远。近年来,溧阳与郎溪、广德达成生态补偿机制,天目湖上游的郎溪、广德对来水区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溧阳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现在,天目湖的水质已经转好,整体达到Ⅱ类水质,部分区域可达Ⅰ类水质。”溧阳市天目湖镇党工委副书记杨育美说。

两年前,长三角人对于今天的生活还缺乏想象力。当时,他们在异地看病拿药还要考虑“报销难”,办张外地营业执照还得来回跑。

“过去那些备案手续都不需要了,可以直接在嘉善的医院刷医保卡,就和在吴江看病一样方便。”在嘉善上班的吴江人钱洁再也不用为看病报销犯愁了。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三地超过230万参保人员在异地看门急诊实现免备案。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曾经壁垒森严的交界地正在被全方位打通,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重建,三省一市越发“同频共振”,一体化红利正惠及更多的人。

高质量打造强劲“增长极”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长三角不仅要为全国发展提供示范,也要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考,长三角三省一市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不能被改革推着走,要推着改革往前走。具体落实中,“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切实扛起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

上海要做怎样的“引领者”?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这样回答: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大虹桥”正是在此理念下,迅速崛起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虹桥交通枢纽热力十足,单日客流量突破150万人次。与大交通并肩的,是虹桥的大会展、大商务。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虹桥办下来,累计意向成交额超2000亿美元。围绕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虹桥已吸引7万多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其中具有总部功能的企业逾380家。

“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高质量”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扛起高质量发展重任,江苏正在放大制造业优势。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着眼“空间相对集聚+功能深度耦合”,致力“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江苏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产业科技创新,打造“世界工厂”2.0版,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作为企业,我们享受着长三角一体化释放出的人才、科研、金融等资源。”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介绍,杉杉股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公司以长三角为“根据地”,正在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顶端迈进。

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如何补齐短板、贡献长板?科技创新尤为关键。在合肥,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聚发展区。兄弟省市同步给力,2020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493个,实际到位资金7490.5亿元,同比增长16.8%。

智 慧

心连心答好三道“加试题”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来来往往”成为难题,人口流动频次高、经济联系密切的长三角首当其冲。

当年2月初,一个诞生于浙江的二维码打破僵局——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健康码,很快推广到长三角,并逐步走向全国。面对疫情“大考”,三省一市迅速研究,建立起实施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人员信息通报、省际协调事项协办单制度、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等7项协同合作机制,筑起联防联控共同防线。

此后,长三角积极落实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就业招工协调合作等五项合作机制,为长三角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处南京江北新区的中车浦镇车辆厂在一河之隔的安徽来安县拥有125家配套企业,疫情发生后,产业链“骤断”。通过长三角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机制,两地共同成立复工复产协调小组,梳理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所有企业,通过人员流动互认、运输车辆共保、应急物资互帮,确保与中车浦镇配套的企业迅速复工复产,产业链重现生机。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复工复产过程中凸显一体化发展优势的最佳展示。科创走廊联席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牵头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口气”推出22款专项贷款产品和相关优惠政策,并通过绿色通道放款超2000万元。

疫情之下促复工,江苏有胆更有谋。在省内各地纷纷出台惠企业促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去年2月12日,江苏省政府发布“苏政50条”“惠企22条”两大重磅政策,这是国内最早出台的疫情之下促发展的省级“综合政策包”。奋力拼搏下,江苏交出亮眼“成绩单”,去年GDP增长3.7%,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在抗洪救灾上,长三角人同样守望相助。

2020年7月20日8时31分,根据国家防总指令,王家坝闸13孔闸门缓缓打开,白浪喷薄而出,安徽蒙洼蓄洪区敞开怀抱,接纳滔滔洪水。“咱不蓄洪,上下游的大城市、大工厂怎么办?”蒙洼种养大户任超损失高达200余万元,但这个汉子没有一句怨言。

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保大家。在洪水中闪耀的王家坝精神,正是安徽人民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充分体现。

因为不惧风浪,所以乘风破浪。若干年后,回望这一年,长三角人合力答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抗洪救灾三道“加试题”的胆识与智慧,一定会被铭记。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