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片区”,播下最美风景

20210524期来自:新华日报

用途“破圈”,让土地活起来

2019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等11个片区被列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对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层面交给5项任务,即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宁锡常接合片区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南京都市圈范围,因优越的生态人文资源而被誉为江苏“最美片区”。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介绍,这一片区包括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无锡市宜兴市,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共5个市(区),国土面积6361平方公里,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018亿元,常住人口3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96%,已具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林康表示,到2025年,试验区将全面完成5项试点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成为全国重要的改革品牌。

“国家为江苏划定试验区范围、明确重点实验任务,非常切合这一片区的区域优势和发展特点。”省规划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张伟分析认为,宁锡常接合片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很大,有条件为乡村振兴探路。

不过,当前各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一样,如何既全面对标对表国家部署要求,又紧扣区域发展特色,考验不小。

“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认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将城与乡放在一个空间框架内通盘思考,系统推进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创新。对溧阳来说,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产业优升、开放优容,推动空间拓展与崛起长三角协同谋划、生态涵养与提升知名度协同推进、产业培育与深度城镇化协同互动、民生共享与增强辐射力协同发展。

“对标《方案》,我们已经梳理出十大改革重点任务表,创新提出闲置退出宅基地入市、打造长三角鲜花集散地、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建立全区断面长考核规则和环境空气质量补偿考核机制等年度目标。”溧水区委副书记汪东宁说,溧水将力争各类试点任务深入实施,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土地,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被视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难点。

去年,宜兴被无锡市列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当年11月,宜兴市发布第一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该地块位于和桥镇宜漕公路西侧,地块面积8730平方米,以445万元的价格出让给无锡帝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50年。12月,交易双方签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待宜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条例出台后,这笔土地出让金将在市、镇、村集体间分配,村集体拿大头。目前,宜兴已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

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在“城”,重心在“乡”,途径在“融”。

宜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王斌介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宜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即把企业用地剥离出来出租,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租赁制度,有力推动了集体强起来、农民富起来。近5年,宜兴集体经营性土地租赁增加234亩,年租金新增1952万元。

走进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村,在碧波清澈的湖边,坐落着环境优美的休闲度假酒店。善卷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强说,这里曾是废弃的采石场宕口。5年前,村里将这块地20年使用权租给福建老板,每亩年租金9000元。企业投资2亿元,建起精品民宿,去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善卷村把300亩建设用地租给41家工业企业,年租金120万元。这两年,村里启动新一轮建设用地租赁,周期从20年缩短到5年,每平方米租金提高1元。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我们还是倾向于租赁土地。”李强说,租地年年有收入,而出让就是一锤子买卖。同时,几十家企业在村里,可以吸纳好几百人就业,村民出门就上班,年收入七八万元。依托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善卷村集体年收入达350万元,有能力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三山二水五分田”,在宜兴,一个个坐落在山坳中的江南村落,这几年被人们发现。张渚镇金家村便是其中之一。90后宋宸宇的到来,给这个只有80户的小山村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村里租了14户村民的房子,再租给宋宸宇改造成高端民宿。投入2800万元,宋宸宇对农房统一“换装”,屋檐下插上一排排瓦,潺潺泉水被引到家门口……“我们房费每天880元,节假日1380元。常年入住率83%,旺季提前一个月预约。”宋宸宇说,尽管只有5户民房对外营业,去年营收已达1200万元,利润率超30%。预计14户民居全部推出后,年营收有望达2000万元。

宋宸宇通过村集体向农户付租金,每平方米100元,每户年租金超3万元。村里有30户跟着宋宸宇办起民宿,与他的高档民宿形成互补。宋宸宇雇佣48名本村员工,月薪平均3000元,“有位阿姨在我这上班,工资加房租,再向客人卖土特产,月收入1.5万元!”

土地文章,还有多种做法。比如,溧阳市南渡镇庆丰村盘活宅基地,村集体增加年收入60余万元。两年前,该村以入股、置换、租赁等方式,将村民闲置住宅改造后对外招商,由此产生一串奇妙的变化:破猪圈变成美术馆、空房子变成咖啡馆……社会资本和乡土风情相遇,为城里人酿出别样的乡愁:“面面俱稻”面馆、庆丰馒头店、三月春米酒工坊……主打“稻米”的美食店在此“破圈”,庆丰村这个薄弱村也因此一跃成为“网红村”。村党总支书记洪骥说,农村要发展新业态,用活闲置的老房子,就能破解发展空间制约。

根据新修订的土地法,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后,用途比以前大大拓展,价值也会充分释放。王斌认为,城乡空间一体规划亟需加快编制,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依据。

科创赋能,小山村创造新传奇

在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的南乡莓园,碧绿蓝莓丛中,已有诱人饱满的蓝莓果实挂在枝头。南乡莓园的主人陈奕同告诉记者,10年前,他辞去城里的工作下乡创业,这片果园已有600多亩,其中近半种蓝莓,鲜果一斤能卖几十元甚至120元。

石头寨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蓝莓、黑莓种植面积已有6800多亩,其中百亩以上种植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家庭农场15家。

“我们的蓝莓能卖高价,关键在于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陈奕同说,他跟南京多所农业高校院所合作,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和采摘预处理能力,把保鲜时间从一周延长至两周。尽管比普通蓝莓价格高出一倍,他的蓝莓依旧抢手,不少城里人赶来现场采摘。

科技赋能,让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集聚城乡要素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念好“地瓜经”,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过去,牛马塘村家家户户种地瓜,但赚钱很少。4年前,南京投资者袁晓羽来到牛马塘,在旅游地产行业浸润多年的她,被这里的地瓜吸引了——牛马塘的土壤适宜种地瓜,她不仅种出身价更高的地瓜,而且要打造地瓜行业的“米其林”!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要以农业为基础,立足特色农业,延伸特色产业链,把发展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袁晓羽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靠城市带动,但这个“带”必须充分挖掘乡村独有的价值,从农业出发,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城市。“农”是根本,是主角,文旅三产只是配套。

袁晓羽种地瓜,有不一样“种”法。她与省农科院合作,把红薯年会拉到牛马塘,改良红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公司流转村民土地,建立500亩地瓜基地,向农民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最后收购地瓜,加工出几十种地瓜产品,如地瓜酒、地瓜粉、地瓜饼干。农民种地瓜,一亩赚四五千元很正常。

“过去种地瓜不讲究,现在从插苗、施肥到除草、施药,全程机械化!”村民余小年说,新品种地瓜包装后一斤卖10元,供不应求。

地瓜文章越做越火,不少村民回村创富。60岁的王岳彪干过电焊工,3年前他听说村里发展“一户一品”,正在物色经营者,立即辞职回村,签约经营地瓜酿。“100斤地瓜能酿30斤左右地瓜酒,游客来了都会过来尝尝,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上百批游客,一年销售额100万元。”王岳彪说。

依托地瓜产业,袁晓羽不断拉长产业链,酝酿植入民宿、会展等新业态,让牛马塘和“中国地瓜村”这个IP“融”得更深。薯院、薯文化博物馆、酿酒屋……平淡无奇的地瓜,在这个小山村创造了传奇。

宁锡常接合片区多位受访人士指出,相对于制造业,农业技术短板更加突出,要借鉴“科技特派员”等经验,推动形成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常态机制,加大对基层农业科研成果投入;要守住“农”和“乡”,用城市眼光、市场思维研究特色农业,推动乡村特色发展。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