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主动砥砺奋进新征程

20210524期来自:新华日报

亲历台儿庄战役决胜时刻

? 1938年4月13日《新华日报》2版《满怀兴奋上前线》

□徐惠民

▲ 1938年4月8日《新华日报》2版《胜利前夜的台儿庄》

1938年4月12日《新华日报》2版《踏进台儿庄》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愈加深刻认识到,只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前进。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作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判断、重大部署,将引领中华巨轮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遵循历史逻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并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科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首南通发展历程,也正是顺应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沿海对外开放、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抓住用好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喜人成绩,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大台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视察,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创造性贯彻好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奋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全力跑赢现代化建设新赛程。

遵循理论逻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人民向往进行积极回应,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就是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这些年,南通之所以能够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阔步前行,连续三年跻身全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关键在于始终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比如,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扛起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历史使命,一张图抓管控、清单式抓整治、高品质抓增绿,逐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我们将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在新征程中再来一次高质量发展的“沧桑巨变”。

遵循实践逻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在保护主

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实际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根据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这在大战大考“双胜利”中已经得到有力印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我们在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动全天候优化服务、全方位保障要素、全市域畅通循环,让车流物流畅快“跑起来”,带动一条条生产线快速“转起来”,有效畅通了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前列,有力支撑了经济总量过万亿。进入新征程,我们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高端制造新中心,推动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高起点、大手笔建好江苏开放门户,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路子、贡献力量。 (作者为南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38年4月15日《新华日报》2版《鲁南会战》

“新华日报,和以前的报社不一样”

陆诒的儿子陆良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父亲说,到了新华日报,感觉和他以前就职的报社不一样。”新华日报非常重视这位资深的年轻记者,在普海春餐馆设宴款待他,博古、凯丰、潘梓年、华岗等人出席作陪。博古对陆诒说:“我们这里没有老板和伙计之分,不论党内或非党同志参加了报馆工作,就都是报馆的主人翁。”陆良年说,这打动了父亲,他认为这体现了新华日报人人平等的理念。

在《战地萍踪》一书中,陆诒还记录下这样一个令他记忆深刻的细节——

二月八日早晨,报社社长潘梓年同志帮我提着行李,送我到汉口大智门车站……走进月台,老远就看到事先约好同行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他见到我们就大声招呼,并且问潘社长:“我和陆诒跑惯战地,什么都不怕,难道你还怕他挤不上火车?何必劳驾送他到车站!”潘梓年同志慢条斯理地说:“这次我来送陆诒同志上前线,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党组织派我来代表编辑部全体同志来送行的。”……长江听了这席话,突然猛力拍拍我的肩膀,很激动地说:“共产党这样认真动员群众,真诚待人,怎么能不打胜仗!”

入职当月,陆诒首篇战地报道《北线动态》就在1月27日的《新华日报》刊出。

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执行所长赵剑波说,陆诒当时是一位党外人士,是作为名记者、带着光环被新华日报邀请加入的。他所感受到的亲切关怀,既体现了报社领导对人才的珍惜和重视,也是我党的一贯做法。陆诒以前所在的报馆,都是资本家办报,与新华日报社温暖、团结的氛围显然是迥异的。

1938年3月中旬,日军在鲁南从临沂、滕州两路夹击,企图一举攻占徐州。中国军队在台儿庄筑起了“血肉长城”,与日军激战。4月4日,陆诒到达徐州,当晚便与范长江一起前往谒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他连夜写下报道《胜利前夜的台儿庄》。第二天,他们又搭乘军车采访了汤恩伯、孙连仲等司令官。

当天下午,陆诒和范长江要求到台儿庄前线去。孙连仲为他们准备了两匹马,派一个副官连夜把他们送到距离台儿庄城只有3里地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是30军31师师长池峰城指挥所驻地。4月6日夜,成为陆诒战地记者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一夜。这一夜,他亲眼目睹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时刻。

1938年4月12日,《新华日报》发表陆诒的战地通讯《踏进台儿庄》,其中写道:“四月六日晚间九点半,我军重炮弹击中了敌人的弹药库,动摇了敌阵,前锋部队冲进台儿庄寨子,手榴弹如雨下,展开白刃战,把原来困守台儿庄一角之残敌七八百人解决了!只有一小部分,狼狈的向台儿庄近郊退却。”

4月7日清晨,前方传来胜利的消息!陆诒和范长江披衣出发,前往台儿庄前沿阵地。战场余烬未灭,现场之惨烈令陆诒震撼不已。《踏进台儿庄》中如此描述:“下午一点半,踏进台儿庄西门,眼前是一幅断墙残垣的焦土景象!全城再也找不出完整的房屋……在寨子内,还有不少忠勇的我军的尸首,有的虽然全身焦黑了,但仍屹立在墙角旁,左手持着手榴弹,右手持着步枪,作奋勇搏击状,在殉国的一刹那,依然保持‘死而不已’的战斗姿态。”

傍晚时分,陆诒和范长江参加31师王冠五旅部的座谈会时,听到一个英勇敢死队的故事。4月1日晚,台儿庄西北角的交通线被敌军攻占,池峰城命王冠五组织敢死队夜袭。57名战士头围白毛巾,手持长枪,斜挎大刀,连夜突袭敌人阵地。

57名敢死队员中,44人为国捐躯。这次敢死队的夜袭成功,奠定了台儿庄胜利的基础。陆诒在4月13日、15日《新华日报》发表的战地通讯《满怀兴奋上前线》和《鲁南会战》中,对敢死队奋勇杀敌的故事进行了首次报道,震撼人心。

在《满怀兴奋上前线》一文中,陆诒引用池峰城的讲述写道:“五十七名战士,拒绝了我每人赏洋三十元的建议,他们齐向我大喊:我们的战斗目的,是要确保我们以及子孙不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为了争取民族的生存,争取人类的光明,我们一定以必死的决心去执行战斗任务,钱要来干什么?……他们满挂着手榴弹,爬入城的西北角,城外,另有大军佯攻,居然凭他们的英勇,把敌人全部解决了!这批忠勇之士,生还者仅×××团营附时尚彬与士兵十余人而已,凭他们的血肉,去掉了台儿庄的心腹之患。”

之后,陆诒在台儿庄外围战场继续跟踪采访直至5月徐州会战,3个月共发回电讯稿以及战地通讯近30篇。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史专家陈玉申说,在台儿庄战役的决胜时刻,不少记者都回徐州躲避炮火了,在城内专发官方的战报,而陆诒和范长江却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距离中心战场最近的地方。当这场战役刚刚锁定胜局的时候,最先进入台儿庄阵地的是他们两个。这很了不起!

积极客观报道正面战场

《新华日报》初创时期,记者力量不足,编辑部把总编、编辑部主任和骨干编辑记者都派出去,及时、大量采写战地新闻。陆诒在徐州第五战区,总编辑华岗在东南前线,编辑部主任章汉夫到河南第一战区,国际新闻编辑何云到华北抗日根据地,国内新闻编辑石西民到新四军敌后根据地。截至武汉失守前,《新华日报》先后派出前线记者37人次,其中多数都派到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这一时期的《新华日报》,派出的前线记者是国统区各报最多的,刊登的战地新闻,也更及时、活跃。9个月的时间,就刊发战地通讯100篇。

台儿庄战役是《新华日报》创刊后首次全方位报道的正面战场上的大型战役。除了报道最新战况以及战地记者从前线采写的真实生动的通讯外,《新华日报》还通过社论表达我党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和看法。

当台儿庄胜利的喜讯传来时,《新华日报》发表题为《庆祝台儿庄胜利》的社论,首先分析这次胜利的重大意义,然后强调指出:“我们还应该清楚的了解,在军事上我们的胜利,不过是局部的开端,敌人的损失和挫折,也不过是部分的开始。……绝不能因部分胜利而发生丝毫娇惰的情绪。”《新华日报》的态度是明确的,就是准备长期抗战、打持久战,这与其他报纸不切实际的乐观论调不同。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并没有扭转我国当时在正面战场的溃败局面。

整个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全面、忠实地记录了各个战场的抗日斗争,既报道敌后战场,也报道正面战场,与国民党媒体屏蔽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形成鲜明的对比。

陆诒在《战地萍踪》后记中写到:(《新华日报》)《创刊词》中历举的本报任务,就是当年我在工作实践中努力贯彻的指导思想。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我国内部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挽救时局,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赵剑波认为,这正体现了我党的伟大之处。共产党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的角度,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公正客观去报道每一场战役、每一次战斗。

作为战地记者,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们冒着危险一次又一次走上前线?1995年,陆诒在接受《新闻爱好者》杂志采访时,拿起桌上的笔说:“这是什么?这是武器!这是党给你的武器,要你去战斗!”当时已84岁高龄的陆老爷子,说起这番话时仍斩钉截铁,“我的抗日就是拿支笔,当作武器。”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