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测控技术领域专家刘云飞——

神舟远望,缘定九天

20210519期来自:新华日报

科技先锋

□ 本报记者 王 拓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任务顺利完成,当‘远望四号’测量船到达澳大利亚的时候,中国驻澳大使馆拉起横幅来迎接我们。就连外国人也不禁竖起大拇指,感叹中国人了不起……那个时候,我感到无比的自豪。”近日,南京理工大学77级校友、我国航天测控技术领域专家刘云飞回到母校,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分享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刘云飞离开插队的农村,回到家中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尽管难度很大,她还是凭借优异的数学成绩被招生老师看中并来到了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当时没有报这所学校。拿到录取通知书一看,学校在南京,学的还是雷达专业!既高兴,又紧张。”刘云飞笑着说,“与其说是我选择了这个专业,倒不如说是这个专业选择了我。”

当时的华东工程学院实行军事化管理,“学校严格的教育管理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换句话说,‘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我觉得就是我们航天精神的一个缩影。”那个年代,尤其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学生们都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即使熄灯了,也要在宿舍中打着手电筒继续学习。说到自己的学习,刘云飞笑了:“高中时,我的成绩一直算是班里拔尖的。但到了大学后的第一场摸底考试,考了倒数,当时也是非常失落。”

刘云飞的家乡在贵州,教育基础比较弱,同样来自贵州的同学很多排在了倒数。令刘云飞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在贵州招生的老师经常把他们召集起来,鼓励他们说:“不要灰心,你们之前的教育水平不好,这不是你们能力的问题。”时隔多年,刘云飞仍然感叹:“没有离开过家乡的我们在异乡受到这样的鼓励,当时真的是非常感动。”时间不长,刘云飞的刻苦努力与坚持付出有了效果,即使是进入大学前零基础的英语课也获得了95分的成绩。

毕业后,刘云飞被分配到了石家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工作。当她得知自己的研究所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遥控引爆系统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回收设备的研制单位,“我当时的心中满是崇拜与自豪,也真真实实感受到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国家高端的项目上。”刘云飞在一开始致力于一些国防军事装备等方面的研究,但当时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国家保密范畴,并不为人所熟知。直到后来,载人航天的成功,才让这样一批兢兢业业的科学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也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腾飞。“当时的那种自豪感真的是难以言表,也感觉到自己多年的默默无闻终于有了回报。”

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刘云飞在研究途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2003年,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的研究时,美国方面却突然停止向我国出售一款高功率放大器。无奈之下,我国只能更换使用欧洲提供的设备,但这样也使之前已经成功的方案需重新更改。这项决定遭到了多方的反对,刘云飞这时站出来说:“如果我们不更换,国外又制裁,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神舟五号的测控任务的!”顶着巨大的风险,刘云飞毅然挑起重担、签字画押,她用专业和数据说服了各方,最终“远望四号”测量船测控系统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下去。“我是总设计师,遇到挫折我更不能退缩,要想出解决的办法。”

为了保证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万无一失,她带领技术人员出征印度洋一个多月,“晕船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常常有人在甲板上喊着要跳下去,但是没有一个人说‘我难受,我不去干活’,大家发泄完后,还是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神舟系列研究时,刘云飞担任测控方面总设计师。“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那就是不要推诿责任,敢于担当。你懂的东西主动教人,你不懂的东西主动问人,这样才能成功。”她不仅要给各组成员分配任务,同时要统筹规划全局,找出一厘一毫的差错。有时候所有的分系统都满足要求,但联试时却出现了差错,压力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团队里没有人因为差错与自己无关就不理会,反而是齐心协力,共同找出问题所在。“航天是个大型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协作,注定失败。”成功少不了任何一个人,只有把众人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做成大事。

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刘云飞表示,要学习航天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学习中应敢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不畏困难,永不退缩。同时,要传承好航天人极其严谨的科学精神,大到飞船火箭,小到一颗螺丝钉、一根导线乃至一个焊接点,小小的纰漏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在工作学习中,都要高质量、高标准、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过程。

“作为大学生,应怀有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刘云飞说,爱国的热情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自觉地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践行航天精神,中国当前的航天事业发展虽然迅猛,但距离世界顶尖技术仍有一定的距离。有志于航天事业的年轻学子,应珍惜在学校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能力,将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