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两件大事 构建五大体系

改革筑基,系好城市运行“安全带”

20210419期来自:新华日报

力量集成,以“关键少数”带“绝大多数”

◆ 本期关键词:

安全发展体系改革

◆ 本期关键词:

安全发展体系改革

□ 本报记者 盛文虎

通讯员 秦峰 张程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最好的发展环境、最硬的城市实力。

南京,一座实有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方聚集143万户市场主体的产业热土,一个空铁联动、江海转运的交通枢纽,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风险交织叠加,安全防范任务繁重。如何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用改革的思维“固本培元”,以创新的路径“排雷除险”。南京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南京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特大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把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作为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着力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健全安全发展责任体系,建立安全风险预防体系,完善安全隐患治理体系,构建安全保障支撑体系,夯实安全共建共治体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模式”。

高筑城市安全的屏障,坚守不可逾越的红线,南京给人民群众吃下“定心丸”——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安全生产指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连续10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去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均下降70%以上,降幅均位居全省第一;根据中外城市竞争力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榜单,2020年南京以96.67的得分首次登顶,荣膺中国最安全城市。

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是去年南京的重点改革任务,也是主要领导持之以恒推进的重要工作。

4月13日,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围绕危房治理和老旧小区改造,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进行专题调研推进。在秦淮区石榴新村,韩立明实地调研南京首个城市更新危房安全消险改造试点项目,这已是她第6次走进这个老旧小区。

城市安全,事关人民整体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底线、红线、生命线。南京以改革开路,强化顶层设计,压实党政领导的“第一责任”,凝聚社会各界的“最强合力”,用“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动安全治理力量系统集成。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办法》《市委常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安全生产事故领导干部“现场必勘”制度》……近年来,南京建章立制,持续完善安全生产领导干部责任落实机制、压力传导机制。党政主要领导挂帅,部门“一把手”分工负责,高规格组织推动,专班化推进实施。南京同步出台安全生产巡查、警示约谈、督查督办、考核奖惩等刚性约束制度规范,以“一票否决”制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懈情绪,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城市的“安全系数”。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南京对标找差、自我加压,将国考47项目标任务拓展到89项,并细化分解成196项工作清单、286条具体工作任务,逐项下达落实给12个板块、43个重点部门,形成“一区一部门一清单”,构建形成照单履职的分类分级属地监管责任体系。

下好安全发展“一盘棋”,织密共建共治“一张网”。南京在全市1.2万个综治网格上叠加1780个应急格、1.6万个安监格,4.8万余名网格员对城市重点场所、重点设施、重点企业(单位)和社会面“九小场所”进行“深度体检”,逐一核实登记“上户口”,累计排查标注社会面风险源50余万个、企业风险源4.6万处,构建形成城市安全风险四色分布“一张图”,以畅通每个末梢的“小循环”确保城市整体的“大安全”。

打造安全城市,南京依靠广大群众,调动社会力量,筑起防范风险、排查盲区的“钢铁长城”。10余万志愿者被纳入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机构以派驻式、委托式提供专业技术服务,373支专业救援队伍、13.6万台(套)装备物资枕戈待旦。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孔繁斌评价,通过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南京强化主动风险管理,实现力量下沉、关口前移,将风险防控措施渗透进城市生活的最基层、最小单元,以“微治理”保“大平安”,探索出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

靶向施策,既“大刀阔斧”又“精雕细琢”

隐患就是事故,风险就是灾害。

南京是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流动人口多达321万,高速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9.3公里,地铁运营里程378公里,超100米的高层建筑101栋,地下管网16万余公里。在城镇化加快推进、都市圈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统筹安全与发展,南京半点不得马虎,须臾不敢松劲。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系统思维,通盘考量。南京市安委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区域特点和现实需求,南京加快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聚焦危化品、交通、消防、燃气、建筑施工、公共场所等重点领域,将安全发展理念融入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把安全要求和保障措施落实到城市运行各领域。

从燕子矶公园到上元门,大江风情一览无遗。这条绿色廊道,过去曾集聚了化工生产等404家各类企业。2010年起,南京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壮士断腕的决心,累计投入150多亿元,对区域内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关停,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引导“退城入园”,耗时十年拆除这颗生态安全的“定时炸弹”。

“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近年来,南京坚持优化产业布局降风险,推进3轮小化工、3批“三高两低”整顿关闭行动,累计关停并转化工企业500多家、整治“三高两低”企业400余家,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风险。

既要“大刀阔斧”的专项行动,也要“精雕细琢”的功能修补。在看不见的地下,近三年南京完成400余公里危旧燃气管道、360多公里供水管道、60多公里油气长输管线等改造。在最难“啃”的老旧小区,南京对5100多个小区的道路通行能力进行全面测试,划设消防车道标志标线1.2万处,完成2800多栋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增配或改造,集中清理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增设小区充电设施4万余处。

去年,南京结合“四新行动”,组织实施“新都市”行动计划,排定50个“安全韧性补短板”项目,完成主城区危房治理、桥梁加固城区应急水源新建、公共卫生中心扩建等重大项目,打通城市“生命通道”,全面疏通城市安全“经脉”,推进创建任务和短板弱项整改落实。

科技赋能,从“大脑中枢”到“神经末梢”

380路监控探头对重大危险源企业重点区域“现场直播”;4264个传感器实时采集储罐温度、压力、液位、有毒有害等参数;超强后台每天处理近10万条工作数据,累计归集4.8亿条信息;1500余名行业专家组成“应急智囊”,在线为企业答疑解惑、献计支招……在南京市应急管理局,城市安全运行的“大脑中枢”——“181”综合监管平台正高速运行。

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既是顺应技术革命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的内在需求。南京紧扣安全领域改革主题,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系统打造集风险感知、预警预测、监管执法、应急调度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下设8个业务子系统,实现“一网整合数据、一屏能观全局、一体应急联动”。

推倒“信息围墙”,破解“孤岛效应”,一起应急处置案例,充分展现“181”平台的强大功能。去年2月,平台智能监控系统在自动巡检中发现一辆危化品运输车辆在宁洛高速二桥收费站附近侧翻,应急响应立即启动:用“一键呼”系统通知公安、消防单位和属地应急部门处置救援;通过交通“两客一危”系统比对车牌,第一时间与驾驶员取得联系;依托“金陵应急宝”,邀请化工专家“同框会诊”在线指导处置,调度危化品接驳车赶赴现场。仅用了1个多小时,宁洛高速交通秩序恢复正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发展需要什么,改革就聚焦什么。小型场所单位点多量大线长,既是安全隐患监管的重点,也是落实主体责任的难点。南京创新以安全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将数字化监管武装到“神经末梢”,上线“安全生产体检中心”,帮助小型场所单位逐条对照“体检表”,通过数据录入、智能分析,绘制安全生产情况“自画像”。“181”平台汇总研判企业自评数据、网格巡查数据和部门监管数据,自动生成绿、蓝、黄、红(优、良、中、差)四色“安全信用脸谱”,中小企业安全指数如何,二维码一扫便知。南京还将评价结果与激励奖惩措施挂钩,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监管,激发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

城市因安全而更美好,人民因安全而更幸福。一项数据值得关注,2020年,南京社会公众安全感再创新高,达到98.86%。立足新发展阶段,南京坚持“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理念,聚焦全周期、全要素,持续深化安全领域改革,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健全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努力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