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核电事业,“一辈子只做两件事”

20210527期来自:羊城晚报

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通过考试赴苏联留学。

1955年,因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国把原子能工业建设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彭士禄即将毕业之际,被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告诉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回答!自此,他的人生与核动力结缘。

20世纪50年代末,学成回国的他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

1958年,我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对此,毛泽东同志掷地有声:“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没有图纸资料,没有权威专家指导,大多数人也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这是彭士禄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为了大量获取前沿知识,他带领团队恶补英语,用两年时间攻克了英语阅读关,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每天晚上,彭士禄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一位同事回忆说。

上世纪60年代,彭士禄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彭士禄告别妻子儿女,走进条件艰苦的四川深山,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在粮食不够、靠野菜充饥的年代里,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器,靠拉计算尺、打算盘计算。但仅用6年,1970年8月30日,中国建造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实现了满功率运行。仅约4个月后,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4.6万个,需要的材料1300多种,但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彭士禄生前回忆:“在国外资料被严密封锁的情况下,在乱哄哄中,我们这一群人硬着头皮,用一股犟劲,只用6年时间硬是把它搞了出来,真是奇迹!靠的是什么?除了中央的决心和领导的支持外,靠的是爱国之心、群体智慧和一股犟劲。在这一宏伟工程中,我和他们一样,努力尽职尽责,做了铺砖添瓦的工作。”

“我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他曾说。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