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山歌舞调声儋耳山歌舞调声

20210609期来自:宜兴日报

山歌调声唱梁祝

值班编委:史志强 责任编辑:张云芳 组版:张 芸 视觉:张 芸 校对:陈黎云 电话:(0510)81729653Email:yxzy625@163.com

□路晓农

儋耳,古地名,即今海南省儋州市。宋绍圣四年(1097),62岁的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被安置到荒蛮海岛—

海南昌化军(即儋州)。彻底失望的苏东坡购置棺木,写下遗书,后被当地百姓的热情、淳朴以及彻夜不息的“夷声”所感动,愉快地度过了艰辛而难忘的三年流放生涯。

2006年,儋州调声作为传统音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歌,于是儋州调声山歌便进入了作者的视野。因而,作者在海南儋州,对儋州调声及相关文化作了走访。

遍地调声人人歌

载酒亭

苏东坡塑像

钦帅泉

儋州在海南省的西北部,虽是地级市建制,环岛高铁却未达市区,须在白马井镇下车,那里距市区尚有56公里,只能转乘客车或打的。我是前年两月份去儋州的。当时,南国的太阳已经“威猛”,风裹着花香从车窗灌入,深氧涌入肺腑,我乘车的劳顿随之而去,只觉满脑清新、心旷神怡。

儋州市调声山歌协会在当地市政府一楼。得知我去,会长谢有造一早就在协会办公处等我了。

谢会长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他面对我关于调声的提问,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儋州调声是在山歌基础上发展的新形式,把民间小调和集体舞结合在一起,载歌载舞,可以十几人、几十人对唱,甚至可以成百上千人合唱。”

儋州山歌历史悠久,苏东坡居儋州时,曾有“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野老已歌丰岁语”“铜鼓与芦笙,歌此送迎诗”的诗句。而明代《儋州志》所载的“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欢歌互答”,明显说的是调声了。

调声的形成与“夜游”(幽会)和“逻坡”(斗歌)有关。过去,孩子长到十四五岁时,就会从家里搬出去住。男孩集体住在祠庙,称作“后生家笼”;女孩集体住在寡妇家或空屋里,称作“女笼”。“后生家笼”就是青年男女相约夜游的场所。另外,每到月圆之夜,相邻村子的青年也会相约到郊外去“逻坡”。“逻坡”时,先由男歌手领唱,全体跟唱,再由女方答唱,轮番唱答,各不相让,以唱倒对方为止。许多青年男女,就通过调声的对斗、调合、熟悉,最后找到固定的伴侣。

“你们唱过调声吗?”我问儋州市调声山歌协会的几位歌手。

“当然唱过呀!”在座的几位歌手说。他们还说:“调声的舞蹈来源于水车车水时的劳动号子。唱调声时,男女分成两排,相对而立。同一排的歌手并肩携手,用小手指互相勾住,随着节奏上提下甩。”他们一边讲解,一边勾手跳了起来。调声用当地方言演唱、以鼓点伴奏,曲调豪爽奔放、旋律流畅、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既有军歌的豪迈,又有民歌的抒情,我也情不自禁参与进去。

据说,1977年,时任海南区委书记的罗天到儋县农村检查回城,那晚皓月当空、清光皎洁,他看到满坡的青年男女在唱调声,以为是群斗,后来知道是民间娱乐活动才放下心来。不久,召开群众大会,到会的社员不多,罗天就请一位歌手唱起了山歌,不一会,上千群众涌向了会场。罗天感叹道:“儋州山歌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应当好好利用。”从此,一批批新山歌、新调声涌现出来。近年来,儋州建立调声队伍近三百支,专业歌爸、歌妈百余人,整理、创作山歌调声两万首,成了真正的诗乡歌海。

2001年,儋州市人大常委会把中秋节定为调声艺术节,次年改为中秋歌节。2019年,中秋歌节举行,市政府广场张灯结彩,280支调声队伍盛装进城,市四套班子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均组队参加表演,观众超过万人。农村的参赛队伍晚上回到村里还要继续举行酒歌会,狂欢直至次日凌晨。

1991年,儋州市三都镇歌手羊赞光在担任文化站长期间,先后搜集、创作民歌500多首,其中收录《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传》71段,用狄青调演唱。歌中叙述祝英台死后,腰带变蛇,鞋变乌龟,马文才到阴司告状,阎王判定三人还阳,梁祝结为夫妻,马文才另娶以及梁考中状元、被奸相陷害、英台相救、皇帝特赐良缘等情节。我觉得,这些对梁祝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我此次在儋州见到的歌手叫唐宝山,个子高挑,头发蓬松,皮肤黝黑,不修边幅,几道深深的额纹刻画出风霜的年轮,与一般农民没有两样。他窝坐在角落的木沙发上,静静地听着我们的对话,如果不是谢会长介绍,我根本不会想到他就是号称“海南赵本山”的儋州调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当谢会长介绍“北有赵本山,南有唐宝山”时,他才腼腆地开口:“儋州人人都是歌手,我也是农民歌手,我的山歌是唱给农民听的。”那谦虚朴实的语言,顿时引起我的兴趣。

唐宝山也是儋州三都人,从小耳濡目染,唱得一嗓好山歌。他小学毕业后,在水利工地以民歌鼓舞斗志,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手。1960年,他在采石场,周边的歌手常来跟他“对调”,他总以机智幽默、出口成章,以及句数随意、自然流畅取胜。1981年,他创建唐宝山山歌剧团,不仅把农民身边的事写进山歌,参与农村祝寿、婚庆、乔迁等喜庆演出,还自编自演山歌剧百余出,剧中涵盖山歌10万首。2017年,创作大型山歌剧《东坡儋州情》,年近古稀的唐宝山亲自担纲演出,轰动整个海南。

唐宝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山歌剧中,梁山伯、祝英台和马文才都在一起读书,三人曾结为兄弟。马文才拿到家书,知道英台为女子后,就打起了她的主意。祝英台在郊游时就对梁山伯进行了暗喻,梁却不理会。“水中有两头田蟹,头而在高头在低。两边手脚抱抱伴,真像兄牵弟上来。”“不可要人来比蟹,两头田蟹是夫妻。”其语言具有鲜明的海南特色。

“梁祝传说”在海南的流传,可能与苏东坡有关。苏东坡有一首《祝英台近·挂轻帆》,作于熙宁六年(1073),而这一年,他来过宜兴。苏东坡与宜兴蒋之奇、单锡为嘉祐二年(1057)同科进士,琼林宴上便有“鸡黍之约”。熙宁六年,江左大旱,苏东坡以转运司檄的身份从杭州出发,往常州、润州赈灾。十一月离杭,苏东坡顺道先到宜兴待了一个多月,直至除夕前方离开宜兴去常州。这次到宜兴,苏东坡很可能去过善权寺(善卷寺),作《祝英台近·挂轻帆》:“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该词上片写舟自西氿至祝陵,沿途看到任公钓台、铜官离墨诸山

以及从西氿回望宜兴城等景色,下片引楚襄王游云梦事,将祝英台比作未嫁而卒的巫山神女。对于“梁祝传说”,南齐和唐代均有记载,善权寺内还留有祝英台读书处遗址。苏东坡游览善权寺,听到了“梁祝传说”,看到了梁祝古迹遗存,完全可能把传说带到海南。

万众仰慕苏东坡

绍圣四年闰二月,苏东坡自广东惠州被贬至海南昌化军,六月渡海,七月至儋。当时朝廷对他有三条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实际上就是被监视居住,连食宿都要自己解决。但昌化军使(行政长官)张中敬其才华,安排他在官舍住下,以酒肉相待。次年,朝廷派董必巡察两广,听说苏东坡居于官舍,立即遣人赶到海南将其逐出,不久张中也因此罢官,于北归途中病故。

一日,苏东坡外出途中,忽闻树林中凄切吟唱:“鹧鸪鸡,鹧鸪鸡,你在山中莫乱啼,多言多语遭弓箭,无言无语遭夫离。”他上前询问,得知该女子是过门不久的年轻媳妇,因寡言少语被丈夫抛弃。该女子又唱道:“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苏东坡想到自己因不合时宜的言论屡遭谪贬,对她发自肺腑的歌唱深表同情,便记下了这首山歌,使之流传至今。

元符元年(1098),苏东坡去跟秀才符林交换扇子,路遇一位古稀老妇,唱着歌谣去田间送饭。苏东坡问其生计,老妇说“世事如春梦”,又说“你昔日贵为内翰,一场春梦而已”。苏东坡深以为然,作诗云:“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鬢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唯逢春梦婆。”记下了这位民间歌手。同年所作的,还有七言诗:“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可见当时儋州民间歌舞妇孺皆通、无处不在,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苏东坡被董必逐出官舍后,暂居东郊黎子云兄弟家,其家临池,子云待东坡若上宾,请他饮酒垂钓,并拿出珍藏的《柳宗元文集》求教,东坡高兴得甚至物我两忘,咏道:“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呼我钓其池,人鱼两忘反。”昌化军使张中欲创导文风,建议东坡设坛课徒,黎子云双手赞成,当即跪拜东坡为师,并在宅旁建起一座讲堂,取“载酒问字”典故,名曰“载酒堂”。后来,东坡于“载酒堂”西数里的桄榔林购得一块荒地,黎子云带领学生上山伐竹割茅,夯土为墙,经一月,建成茅屋数间,周围遍植蔬果和水稻,取名“桄榔庵”。东坡曾作《新居》诗云:“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东坡定居后,文人纷至沓来,结成“桄榔诗社”,吟诗作赋,不亦乐乎。此时,东坡作了最坏打算:如果回归无望,就在这里安度晚年了。

东坡“载酒堂”毁于南宋,元代重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进士王方清在此执教,更名为“东坡书院”。现在的“东坡书院”即为昔日“载酒堂”遗址,背靠古木森森的儋耳山,清澈的北门江从院后蜿蜒东去。我举目望去,书院前碧水悠悠,映照着蓝天白云,正是当年东坡垂钓之处。书院当门耸立着古朴典雅的“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飞檐交错,由十二根柱子支撑翠顶。亭内镶挂着东坡与春梦婆问答等木刻书画,生动描绘了东坡居儋的生活情景。亭被青石块砌筑的方塘围绕,清泉盈盈,芙蕖连连,锦鲤优游,正应了“城南有荒池,琐细谁复採。幽姿小芙蕖,香色独未改”的意境。

亭后五间平房即“载酒堂”,分为两进,中隔天井、庑廊。东坡以《书传》《论语说》《易传》为教材,自编讲义授课,弟子中姜唐佐、符确先后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和进士。姜唐佐本是琼山塾师,元符二年(1099),他担簦百里,携母前来拜师,结庐桄榔林边,侍奉左右,深得东坡真传。他去广州应考前,东坡赠他3联诗句:“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说异日登科,当续尾联。崇宁二年(1102),姜唐佐中举,可惜此时坡翁已仙逝,次年苏澈为其续写“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完成了全诗,留下一段佳话。符确是儋耳乡村塾师,为跟随东坡深造,关掉学馆前来学艺,十年后,荣登大观己丑科进士。所以,民国《儋县志》称:“苏文忠公来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载酒堂”东有井名“钦帅泉”。儋州原有百井皆咸,不能饮用,而塘水又浑浊不堪,苏东坡选泉凿井沏茶、酿酒,泉澈而甘,人皆效之。“钦帅泉”旁有诗碑,叙述坡翁凿井之功。游人至此,纷纷吊水濯手涤足。我取一杯饮用,果然清凉甘甜。

东面,有一头巨大的卧牛铜塑,灶壁上刻有苏东坡《减字木兰花·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当地习俗:立春前五日,造土牛、耕夫、犁耙,至立春日祭祀劝耕。东坡初来时,儋民种植贸香,稻麦甚少,以山芋、杂米煮粥为食。次年,东坡于立春日作《劝农》六首,并作《己卯儋耳春调词》。坡翁不仅劝农,而且躬耕,其诗甚多:“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而今,每逢立春,当地村民都要在铜牛广场举行东坡诗词和调声山歌比赛。

东坡对儋州贡献之大,为儋人千年赞颂,不仅方志评价甚高,民间山歌调声也有传唱。我看到,东坡书院“载酒堂”之东,一尊东坡居士的铜像矗立在万绿和百花丛中。东坡先生头戴斗笠、脚着木屐,面容清癯,舒眉远眺,右手执卷,左手撩起前襟,步履坚定地行走在儋耳大地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正如诗中所言,东坡无私地给偏僻荒蛮的儋人带来了诗书礼乐和中原文化,儋人也以朴素与温暖的胸怀融化了东坡将要冷却的心。三年后,东坡接到大赦诏令离开海南时百感交集,依依不舍:“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不仅如此,他还把贬谪三地的遭遇当作了人生的宝贵财富,无愧地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中诗词均引自《编年东坡诗补注》和《东坡词编年笺证》)

powered by 闻道